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蘇絢慧《慣性討好》:坦然面對「被討厭」,是一生的課題

文:蘇絢慧

在上一篇,蘇絢生我們總結出在當你想趨近自己以為的慧慣好坦聖人、完人境界,性討是然面不是多少反應出你多想撇開唾棄和嫌惡的自己?本篇更聚焦談論,討好的對被性格和行為表現,其內心總有一種對完美世界的討厭幻想,包括幻想自己能夠完美無暇。課題

這當中顯露出一種天真虛幻的蘇絢生個人邏輯:「如果我很完美,那麼所有人都會喜歡我」。慧慣好坦

從幾年前開始,性討《被討厭的然面勇氣》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的發燒書籍,這是對被作者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作為基礎,和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出來的討厭一本生命哲學探討書籍,著重在現代人的課題困擾和人際關係的煩惱,其中一大困擾就是蘇絢生「被討厭」和「為了獲得被接受而產生討好行為」,久而久之迷失自己,對於成為完整的個體就更顯困難。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可說從日本就受到熱烈迴響,來到台灣更是興起熱烈的閱讀潮。

坦然面對被討厭,是一生的課題

任何的暢銷書籍,能成為暢銷,除了作者們的創作力和獨到見解受到矚目之外,每一本暢銷書籍都隱含著「社會脈動」和「大眾需求」。如果從這兩個觀點來思考《被討厭的勇氣》主題隱含的亞洲人際關係現象和文化,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亞洲的社會人際互動,許多人都困擾於不知道如何能被接受,也深怕被討厭的感覺,很希望能找到解脫。而若能從學習《被討厭的勇氣》開始,對我們來說,或許獲得內心渴望已久的自由自在,會是一件可能實現的期待。

這是一種屬於個體和群體之間相依相斥的矛盾。個體需要群體,若沒有群體,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及運行?但當個體非常需要,甚至依賴群體時,就會感受到被群體左右、擺布、支配,或產生一種束縛和被剝奪自主的感覺。

「害怕被討厭」算是生物本能反應,畢竟我們都知道一旦被討厭了,與群體連結及相互依靠的需求就會遭到破壞,不僅得不到群體的認同和接受,也直接間接地影響到個人生活資源。畢竟,個人的存在需求,還是有一部分要從社會及群體中獲得的。

所以我們不可能徹底地去除「害怕被討厭」,所謂「被討厭的勇氣」在運用上,還是要採取分層方式。也就是去試著區分,被哪些人、哪些群體討厭也沒關係,或是可以把在乎程度降低;而哪些人我希望被對方所認同、被重視,不希望被討厭,那麼就需要積極地去學習與人健康互動的能力和正向溝通技巧。

單憑個人的本性和喜惡,不顧別人感受和反應,要不被討厭,真的要靠別人的包容和諒解。但是別人的包容和諒解能用到幾時呢?沒有雙方共同維護關係的品質,也無法雙向有效的溝通,關係勢必都會走到山窮水盡,枯竭貧乏的一天。

有多少人正在自以為是的付出?

有許多人在幼年時期,的確沒能從家庭環境經驗到良好關係互動的方式,對於建立關係、維繫關係和促進正向的關係,簡直是一無所知。對關係溝通的無知,可能讓我們單方面主觀的認定「只要我做到……關係的那個人就會喜歡我、接受我」的假設,而拚命努力進行單向的付出。

你會看見很多人在建立關係時,都是這樣單方面主觀的自以為,而不是從真正的認識對方開始,嘗試和對方真實互動和對話,來達到更多相互了解。

像是自認為對方應該會喜歡,而精心買花、寫情書、安排活動、安排餐點、準備禮物等……但其實這樣費盡心思安排,可能離對方真實的喜好很遙遠。到頭來,自己做了老半天、花費許多時間心力,還得感受對方的失望及不在意,豈不是很失落、難過?

越是活在自己單人世界的人,越容易出現這種自以為的完美想像。確實,人之所以喜歡幻想,甚至迷戀幻想,不就因為可以離開現實,不會有現實世界中常出現的失望、失落和不完美。

對世界(包括對人)有極度完美和理想化的期待,這種執著現象皆存在於兒童心理,然而,有些兒童漸漸能體認到現實世界的影響和衝擊,為了生存,獲得活下去的機會,有些孩子會很迅速接受現實、面對現實,學習和現實妥協,卻不損及內在核心價值觀。

若失去立場,終將迷失在外界的眼光

有些孩子不論現實世界如何的衝擊及影響著他們,都不願意妥協,因而形成更強烈的反叛,以激烈抗議的方式拒絕現實世界的存在,他們以一人之姿,力抗巨大現實世界的殘酷,卻也可能因此走向激烈的自我毀滅。即使沒有到毀滅自我的地步,造成的內在錯亂和對立衝突,也是常見的現象。

還有一類孩子,抗拒現實世界,特別是無法適應和接受他覺得不美不好的事情,所以寧可活在自己的想像中,幻想一個他認定的完美世界,有一個完美的他,沒有任何挫折、恐懼和失落。

但畢竟人是活在現實世界裡的,若要把這種完美主義及幻想運作在生活中、關係中,那人會如何做呢?他就會以一種強迫性的自我要求,去追逐外在環境的讚賞和肯定。然而,外在環境的讚賞和肯定是不穩定、常有變化的,為了要成為完美的人,只能不停追求那些群體期待的標準。

例如:當聽到某個人好厲害、好棒,或好美、好有氣質,就會處於一種「我也要做到」、「我要成為這樣的人才行」、「我怎麼可能會輸、會做不到?」,這種別人好我也要同樣的好,所有人有的優點和優秀之處,我也都要有,這種反應正顯示:你根本不了解和不認識真正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特質和才能。只要聽到別人被誇獎、稱讚,就怕自己不是那樣,好像要被忽視和否定了,害怕是不是自己不被喜歡和注目。

這樣的反應背後,究竟有多不認同和接納自己,才會迷失在追逐別人的稱讚和誇獎中。從另一面看回來,究竟一個人有多無法承接自己內心的失落和脆弱,才會如此害怕不被接受和不被喜歡的落寞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