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這部公視影集聚焦在羅發號事件,土牛台灣也就是番界美國的「福爾摩沙」遠征事件。
這事件牽涉到龐大的東斯當時的番族群,包括了「土牛番界」以東的卡羅「生番界」開墾、北京派駐來台灣的界政竟麼官僚、涉入龐大開發利益的策究閩南人、前線(守隘)的回事客家人、還有派兵的土牛台灣美國人(以及背後默默觀望的日本人),以及當時被稱清廷稱作「瑯嶠下十八番社」的番界Seqalu(斯卡羅)原住民封建政權。
就我所知,東斯當時的番《斯卡羅》應該是卡羅第一個非常正式的把「番界政策」放到影視上的作品。
很多人會很好奇:當時的界政竟麼番界政策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當時的「原住民」政治與軍事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也不須把斯卡羅在番界以東的經驗,太過一般化到其他地區去。策究本文便是回事想要說明在「斯卡羅之外」的番界政策,大概是土牛台灣怎麼一回事。廢話不說,先上「番界圖」:
歸功於台灣歷史學界近年來的重大發現,我們已經能大致標記出「番界」的位置。番界在台灣有很多條。事實上,番界俗稱「土牛溝」,但真的有挖溝出土牛溝的,只有俗稱「紅藍線」的最西邊那一條。
地圖上最東邊近山的,則是較晚畫出的紫線,這條線只存在於當時的地圖上,清帝國的確有照著這條線去重新安排的土地開墾、平埔族的埔地等等的措施,但沒有在現場挖土牛溝。(林爽文事件之後,其實在紫線以東,應該還有一條「綠線」標記了屯田的位置,「綠線圖」尚未被歷史學家找到。)這些顏色,紅、藍、紫、綠,指的是畫在清代古地圖文件上的顏色。
恆春地區在清代台灣南部引爆了「主權爭議」,原因便是出自在土牛「紫」線以東,理論上,是屬於清國不願意直接管理的化外之地。但這不代表,只要在「紫線」以東,都是類似的模式,斯卡羅是特例,某方面跟荷蘭人當初在台灣的失敗有關係。
斯卡羅與清帝國
當荷蘭人來台灣,他們很快就知道在台灣中部有個大肚王國(Koninkrijk Middag),在南方則有大龜文(Tjakuvukuvulj,荷蘭人記載Taccabul)王國(俗稱的內文社群)以及斯卡羅等瑯嶠社群形成的不同政體。
斯卡羅在台灣漫長歷史上的不少大小戰役,都有出現過記錄。荷蘭曾經想征服屏東的力力社,斯卡羅出兵相助,讓荷蘭人吃足了苦頭,但斯卡羅其實也與東印度公司合作過。
某方面來說,清帝國得以「控制」的平埔族部落,大部份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利用過優勢科技征服而來的,荷蘭沒有深入恆春,對於歷史有巨大的影響。到了清帝國的時期,於福康安來台剿林爽文時,福康安也曾經請斯卡羅協助捕抓逃竄的莊大田。
斯卡羅跟國家合作的模式介於台中岸里社模式(跟清朝密切軍事合作)跟其他高山部落(跟清朝完全不合作)之間。 斯卡羅雖然名義上是歸化生番,但斯卡羅並沒有加入林爽文事件後的由清國官方設立的平埔族屯田軍團(番屯制)。
也就是說,「斯卡羅」所在的地區,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就缺乏深入的控制,也影響了清帝國在台灣的布局。但是在其他地區,荷蘭控制較深,許多「平埔族」有合作,清帝國實際上便允許平埔族跟客家人武裝開發「紫線以東」的地方。
土牛溝(紅藍線)的形成
清代在早期之所以會畫下「番界」,起初是為了要劃界禁墾,避免漢人移墾者和高山原住民接觸。利用劃界禁止不同族群接觸的政策,對於滿洲帝國來說,不是新鮮事。
在滿清鐵騎入山海關後不久,清帝國便依著原先用來防止滿人入關的「萬里長城」,建築新的界限,禁止漢人到東北去,隨著勢力擴張到蒙古,清帝國又在蒙古、東北一側,種柳樹跟挖溝,禁止蒙、滿、漢可以跨界,這便是當時稱為「柳條邊」。
在台灣,隨著漢人移民來到台灣,逐漸侵蝕了當時被清帝國稱為「熟番」跟「生番」的各個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清康熙61年(1722),清官府便於重要出入口50餘,處立界碑,禁止移墾民眾前往,實施「原漢分治」,但後續仍有許多開墾者越界移墾。
後來的官員,有包含藍鼎元的「全面開放開墾者」(而他的堂兄藍廷珍自己在界外開墾,還被雍正發現),也有如巡臺御史索琳、監察御史尹秦等主張禁墾「原住民土地」的,也有如臺廈道陳璸、福建巡撫覺得滿等人認為「原住民若流失土地會很糟,但漢人沒土地開墾也不好」的持平者。諸多意見之下,帝國治臺政策在天平的兩端,來回擺盪。
後來提出要明確「立界」的,是高山,其為山東出身的進士,開始清查當時台灣的番地,發現很多過去的「舊界」離山甚遠,無山河可依,於是應該要明確的在地理上拉出一條線出來,並在周遭設「隘」(軍事設施),並由「熟番」來守隘。
接下來又由滿人正黃旗的喀爾吉善、漢軍鑲黃旗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彰主持,在西台灣缺乏明顯地形阻隔的地方,以人工挑挖深溝,立土堆為土牛,是為「土牛溝」,便是對應到地圖上部份的「紅藍線」,在乾隆15年(1750)跟25年(1760)年各劃了一次番界。
從這政策形成的過程,我們會發現處理「番界政策」的層級越來越高,起初只是地方官員,但到後來已經拉到了北京最高層的等級。
番界政策的變動:紫線的形成
番界政策在挖了土牛溝之後,還有些微幅的變動,在中部以北,有許多移墾者還是跨過了「紅藍線」,往內山推近,甚至形成了許多新的村莊。
在1783年,於黃泥埔等地(桃園龍潭),當時的平埔族番社霄里社招攬了「林淡」等人漢人來開墾,但是當時駐紮於當地守縣的鄉勇「張勇」認為林淡開墾的土地,是他祖上向霄里社承墾的地,地權不清,告到官府,兩方都不滿意官府的判決,就直接幹起來了,雙方一打下去的結果,林淡把張勇等人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