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李宥妍 報導
過去許多研究證實綠地對心理健康的研究正面效益,但沒有量化數據。綠地綠地率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團隊18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增加躁鬱症罹台灣348個鄉鎮中綠地比率愈高,降低建議躁鬱症發生率有愈低的病率趨勢,研究結果登上國際期刊。但台達這也是鄉鎮亞太地區首次開發出以綠地比率,來推估健康狀態的覆蓋模型。
研究並指出,研究台灣有50個鄉鎮綠地覆蓋率未達25.6%,綠地綠地率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增加躁鬱症罹建議。
吳治達團隊發表在《健康與地方》(Health and Place)的降低建議最新研究,以遙測資料結合統計模型,病率分析綠地覆蓋率與雙極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但台達俗稱躁鬱症)的鄉鎮關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18日邀請吳治達與團隊成員之一、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舉行線上記者會,分享研究成果,並邀請躁鬱症相關專家評論。

綠地益處知多少?每年增加6.1年健康壽命
這項研究以台灣鄉鎮為例,發現綠地覆蓋率與躁鬱症之間呈現負相關。吳治達也提醒,由於躁鬱症的發生有許多相關因子,不能用此次研究結果推論居住鄉鎮的綠地多就不會得躁鬱症,本研究也沒有納入「家族病史」這項躁鬱症的重要原因。
研究團隊指出,依台灣綠地現況,每年可減少6.1年由於躁鬱症而損失的健康生活壽命,而若這些人可正常生活工作,將帶來212.7萬美元的產值。吳治達表示,所謂健康壽命指的是「失能調整人年」,也就是因病損失的壽命年,加上健康生命損失年;後者指的是因病無法正常生活工作的年份。
研究團隊的衛星遙測資料也顯示,研究進行的2013-14年,全台有50個鄉鎮的綠地比率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標準。以六都來看,這50個鄉鎮的分布依序為高雄市16個、台中市十個、台南市九個、台北市六個、新北市五個、桃園市一個。WHO對住家周邊的宜居建議為,方圓300公尺內應至少有一片大於0.5公頃的綠地。
吳治達解釋,這些較低綠覆率的鄉鎮不代表躁鬱症發生比率較高。若50個鄉鎮的綠地都提升到符合WHO標準,將讓綠地對躁鬱症的壽命與經濟效益增加10%,為國家增加236萬美元的收益。


研究提供客觀指標,探討重要臨床議題
李曉昀表示,本次研究採用的是國際的失能調整人年指標,未來若能依在地資料訂出台灣的失能調整人年指標,才能更符合台灣的實際狀況。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表示,森林綠地有許多好處,包括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甚至是廣受討論的碳匯及碳定價等,但鮮少有量化數字令人直接得知森林綠地的重要性;而該研究中使用直觀的壽命及所得,可以很直接讓民眾知道森林綠地能為我們做什麼,這對於推廣森林綠地的重要性有實質的幫助。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教授李正達認為,該研究雖提供客觀指標證實環境與躁鬱症間之關聯,然而,並不能直接代表每個人對綠地的使用率,及對綠地的實際感受,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大自然愛好者。但李正達也肯定,該研究首度利用全國性的資料庫,來研究這個重要臨床議題,且研究結果已提供證據支持,綠化程度對於民眾的精神健康有正面影響。
本文經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國內研究量化綠地好處:綠地增加可能降低躁鬱症罹病率
延伸閱讀
- 圖解「景觀都市主義」:開放空間和綠地系統才是規劃焦點,而非建築
- 擺盪於狂躁與憂鬱兩極之間:躁鬱症患者失調的生理時鐘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