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玲穎(愛丁堡大學教育與社會研究所博士)
- 「回應式教室」教學法(上):兼顧社會情緒與學業學習,回應讓每位學生感到與他人的式教室教師擺連結,培養歸屬感
使用正向管教
「回應式教室」的學法下透向管學生序管教學哲學,還包括了「a proactive approach to discipline」(使用正向管教)這個原則。過正這不僅涵蓋了教師遇到學生的教讓節解決問角色挑戰時的立即回應,也包括,自調教師如何設計課堂的題也脫秩規則,來協助學生安頓自己。讓老
首先,回應「回應式教室」很重視建立以及討論基本原則,式教室教師擺他們通常至少要花六週以上的學法下透向管學生序管時間來建立(而且常常得在假期後重來),而這些原則,過正不是教讓節解決問角色「不可以做這些、不可以做那些」,自調而是題也脫秩,老師們有一些設計得向大家解釋,我們也一起討論「大家可以一起怎麼做」。
某些規則是老師設定的,例如,許多老師們會用類似鐘鈴的Chime,來提醒學生,「現在應該要注意看老師了」、「現在應該要放下手邊工作轉換了」。老師會跟同學介紹課堂的結構,以及他期待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老師接著會提出一些要點來跟學生討論,例如,教室內的音量,通常是個大問題,許多班級老師會跟學生討論「聲量的分級」,有室外音量(outdoor voice)、室內音量(indoor voice)、討論的聲音、全班都在工作時的音量等等,讓孩子能察覺環境音量以及工作的關係。
班上也會有班規的討論,不過這些班規,大多是正向的行為守則,是請大家一起思考,怎麼樣可以讓這個學習環境更加愉快?例如,許多孩子會提到「別人說話時我們要專心聽」、「要愛惜班上的物品」等等。
在處理學生的挑戰行為上,「回應式教室教學」的目標是,讓孩子可以自我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動,進而能夠自我調節。所以在班上,如果有學生爭吵、生氣,老師們會先幫忙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分辨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再進一步,是老師要對學生的舉止表示好奇,在適當的時候,詢問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做的原因?並且,一起想辦法,可以問學生要怎樣幫忙,或者是,提供好幾個選項,讓學生慢慢試試看。
這背後的教育哲學,與過去強調糾正、懲罰,把學生當作純粹行為反應機制下的產物不同,在「回應式教室」的哲學裡,管教的目的不是「導正」,管教是「透過與學生建立連結,讓學生認識自己、並發展自我調節、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選擇的學習設計
有人可能會問,那這些注重語言、情緒、社交的教室環境,與學生的學業學習有關係嗎?老師花這麼多時間處理行為與情緒問題,還有空教學嗎?而根據實證研究,「回應式教室」的教學,不僅減低了學生的行為問題,增加了教師的教學滿意度,也實實在在地提高了學生的學業表現。這又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讓學生感到在學校中有歸屬感、能保有自我、又感受到教師們明確的期待時,就能讓學生安心學習,這也是目前美國許多學校都越來越注重社會情緒學習的原因。
而「回應式教室」研究中心,也提出了各種實際的教學建議。其中一個建議是,塑造一種「自然學習循環」的情境,也就是,希望老師的教學設計,可以協助學生「產出想法與學習目的」、「主動探索、實驗、解決問題」、以及「反思學習經驗」,再重新開始一次這個循環。
這看起來很抽象,但已經有非常多具體的教案與方法被發展出來。例如,在幫助學生產出想法時,他們鼓勵老師要引起「真正的興趣」,透過問問題讓學生來猜想,為什麼這個知識有意思?又有什麼重要性?
他們也鼓勵老師讓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來學同一個概念,例如,在五年級討論女性投票權的課程裡,有的學生做了圖表比較不同性別的公民權利演進,有的學生用漫畫來呈現爭取女性投票權的經過,也有學生做了本雜誌,專門介紹爭取女權的故事。
老師可以與學生合作,共同發展各種方法、協助學生探索一個議題,並呈現其探索的成果。
至於上面提到的「花很多時間處理學生情緒與行為狀態」,則是因為「回應式教室」在引起興趣後及提供資源後,會留下許多讓學生自己探索的時間,所以當老師處理個別學生狀況時,其他學生仍然可以沈浸在探索與學習中,而當下需要情緒支援的孩子,也能獲得即時的協助。
教育的進展來自「了解學習」與勇於改變
「回應式教室」的主張,已經提倡了四十年,如同前文提到的,美國的教育界也是在審視了人類發展以及人類學習機制的知識之後,檢討了過去以挑錯、懲罰、學科至上等主張的偏差,漸漸發展更適合這個年代孩子的教學方式。
就如所有的教育改革一樣,「回應式教室」仍在不斷發展中,有許多老師不斷地分享教學經歷與教案,也有許多研究正在評估其成果。
而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除了學生的進展,我認為,是許多老師們表示,他們又重新感受到當老師的快樂,覺得自己擺脫了秩序管理者或成績追求者的角色,而變成真的在協助學生全面發展的人。
他們深深感受到自己與學生的連結,也感受到了這個連結影響學生的力量。當我們總把教育改變的重點放在學生表現上時,或許更重要的是,審視老師如何看待自己身為一個老師的角色,這或許是能讓教育更貼近人性、更能啟發人的重要關鍵。
本文經人本教育札記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Responsive classroom回應式教室教學(下)
參考資料
- Responsive Classroom: Responsiveclassroom.org
- Why is everyone so nice here?
- Responsive classroom videos
- Center for Responsive Schools
延伸閱讀
- 強制第八節課、早晚自習、變相能力分班⋯⋯我們距離真正的教育平等還有多遠?
- 面對那些拒學/懼學的孩子,社會與家庭的協助不該只有「談話」而已
- 別被考試成績綁架,父母教養孩子應該以「長期價值投資」的角度檢視
- 接受填鴨式教育長大的老師們,如何教育學生適應未來社會?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