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綠滿窗前:吐露港讀書劄記》:通達人情的讀書觀念,閱讀是一門溝通藝術

張曉宇著,綠滿2017年出版的窗前《綠滿窗前:吐露港讀書劄記》,讓我想起北京出版社「大家小書」的吐露通藝叢書系列,像顧頡剛《中國史學入門》、港讀觀念夏承燾《唐宋詞欣賞》等,書劄術一流學者的記通文句揮灑,深入淺出地訴說自己的達人讀書學問心得。

相對許多卷帙浩繁,閱讀符合現代學術規範的門溝著作,我更喜歡看這類好看、綠滿易懂,窗前近於人情的吐露通藝小書。王國維《人間詞話》擺脫典型註腳長如蛇的港讀觀念論文格式,回到詩話傳統的書劄術綜合直觀,才能這麼有趣、記通親切。

畢竟,現代論著依循西方標準,強調科學般的客觀、理性,自然顯得冷冰冰。冷冰冰卻和人文學科的情起了衝突,要真正抒發、表現學者整體混融的知性和感性,實在困難。而這類學者小書,則成為在規範圍城逃逸的出口,有時比起登上期刊的論文,更值得我們細看。

一個讀書人到另一個讀書人家裏,他們通常首先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審視書架,這個過程就像戰爭一樣。主人戰戰兢兢,生怕客人鷹眼如炬,從書架陳列看出自己是個草包。一番審視過後,客人微笑點頭,輕輕吐出一句「不錯」,主人才放下心頭大石,吁出一口氣來。

《綠滿窗前:吐露港讀書劄記》先有兩文分別談「讀」和「書」,直道自己的讀書觀念,也為其按文史哲分類的甲乙丙篇,奠下貫穿全書的論學精神。

作者張曉宇,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卻絕無普遍學究的清高、窮酸之氣。他在談「書」的篇章〈原本人情——論書〉,引清人劉獻廷之言道出「聖人六經之教原本人情」,後世的唱歌、看戲、占卜、讀小說、聽說書皆可上追聖人經典,並不低俗可恥。

square-aspect-ratio-10x14-1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張曉宇

張曉宇批評現今不少高尚的人,看不起菁英式讀書以外的事,認為唱歌、漫畫、看戲等皆是無益,實在眼光狹窄。他形容讀書人到另一個讀書人的家,先要審視書架,嘲諷這嚴肅得像戰爭,也反映了所有自以為清高者的裝模作樣,令人發笑。

這宛如梁實秋、林語堂的機智幽默,也道出了作者對「書」的看法,也就是一事一物皆有其道理,若未曾了解即作輕視,實乃自大無知之言。如《沈從文自傳》,天下本是一本大書,市井處處見學問。眾人各憑興趣讀書,才能百家爭鳴,成就健全多元的文化。

對一本書產生興趣,並不是你把書拿上手的那一刻。早在那一刻之前,興趣已經存在了,這也是「讀」的起點。「讀」開始時候的光芒是從腦海已經存在的知識體系誕生的。拿起一部特定的書這個行為本身,已經表示你對這部書談的東西有所認識了。

在還原「書」的人之常情,張曉宇談「讀」,〈綠滿窗前——論讀〉可謂舉重若輕,其深厚根基生出使人讀後細思的洞見。我們很常以為會拿起一本書翻看,是因為無意中的偶然,美麗的誤會。但事實上,之會拿起一本書,是源於我們或未曾意識到的「了解」,在腦海的書架早就預備好某個空位,等待填補。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