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推薦一年過去,新的書單射社射出識一年即將展開。新舊交替之際,翻譯讓我們先來回顧2021年的文學文學創作。《關鍵評論網》邀集了長期合作文學書評的本好作者們,各自就「華文創作」與「翻譯文學」兩大主題,文但投的時代意推薦他們在2021年遇見的學作精彩作品。每位作者推薦五本作品,會更其中兩本會詳加描述推薦理由,疫情另外三本則簡述推薦的推薦原因。
文:Kristin(影評、書單射社射出識書評人,翻譯經營臉書粉專「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2021,文學是本好靜下來的一年,是文但投的時代意回歸單純的一年,是多出了不少閱讀時間的一年。那究竟,哪些文學出版品可以側寫這幾百個日子中曾經發生過的動盪、徬徨、苦悶、未知與幸運呢?在這365天的累積裡,精挑細選出了五本書,不但皆有其獨特性,更能折射出疫情之下的時代意識。
【主打推薦】
卡謬 《瘟疫》(大塊文化)
若挑選一部最具代表意義的年度書籍,莫屬卡謬的經典著作《瘟疫》。人們傾注全力對抗大規模傳染疾病的過程,就是傾注全力對抗死亡的過程,注定成為一場永無止境的潰敗,為數不少的專家、事後諸葛公開發表各種論調、猜忌與陰謀,最終都指向「徒勞」二字,但歷史的軌跡顯示,「不管用什麼方法對抗,反正就是不能屈膝認命」,1947 年的《瘟疫》至今儼然以重複上演的預言形式存在。作者冷靜理性而努力保有人性溫度的書寫筆觸,在在強調抗疫是眾人之事,無一能置身事外,帶領觀眾對當今亂象保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性與批判性。
面對傳染疾病,英雄主義往往是事後附加的,沒有任何一個一線防疫或醫護人員秉持著逞英雄的想法在對抗這一波波來勢洶洶的疫情,但是什麼驅動著他們堅守崗位?大家總說時窮節乃見,「正直」或許遙遠了一點,那份道德感、那份兢兢業業,卡繆予以一個聽起來並不高貴,卻擲地有聲的詞彙:「將心比心」。
剛開始人們對瘟疫的降臨毫無意識,感受到的只有生活不便、利益受損,第一個反應必定是怪罪當局。接著是放逐與孤獨,群起獵巫的同時,也會過度造神,灰色地帶消失無蹤,然問題始終不在人性的善惡或好壞,而是自以為無所不知的無知。後來,比絕望更悲慘的往往是習慣絕望,體悟到世界上有很多力量能夠超越恐懼,好比貧窮、麻木、無知,死亡與苦難遂成為最公平的事物,不分階級與貴賤。
瘟疫無預警發生,無預警銷聲匿跡,人們船過水無痕,似乎尚未從中得到任何教訓,即使瘟疫再度捲土重來,這些過程想必會循序漸進重演一遍。這亦是《瘟疫》歷久彌新之處,縱然為一場永無止境的潰敗,這段反抗疾病、反抗死亡、反抗沉默、反抗一切的紀錄及見證過程,才得以創造出亙古不朽的價值,「也單純為了告訴人們在這場災難中學到的東西:那就是,人的身上,值得讚賞的比應受蔑視的多。」
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曾經做過一個小調查,許多台灣讀者心目中的年度最美書籍,就是越裔美籍作家王鷗行的《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尋找的是,離散過後屬於這個全球化時代獨有的「第三文化兒童」身分認同。
「小狗 Little Dog」自幼於越戰煙硝下成長,兩歲時來到美國,以海為名,藉由一封寫給不識字母親的信,一朵藍色超音波下的盛開玫瑰,極其感性詩意地將「回憶錄式文體」內化成傷口與生命,憑藉共同經驗與個體經歷鎔鑄出新一代的帝王斑蝶,由南向北直眺彼處的家,遙望手影逐漸合為一體,合為嶄新的文學氣象。
母親問,寫作是什麼呢?作家又是什麼呢?從不諳英文的家庭長成一位英文作家,從暴力陰影滋養出對其母的理解與認同,他言不及義,既不否定,也不逃避任何身份與傷痛,無意任由文字的力量成為兩面刃,單純為了接近彼此而提筆,卻將母子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遠至脫離自身,看見了全部的我,看清了自己於天空中的位置。
始至終覆蓋著成長經驗、種族歧視、毒品濫用、童年與家庭陰影,褪去這層抒情的溫柔目光,敞開的傷口竟如此悲慘晦暗,危機四伏;我們難以解釋的事物太多,試圖和解、自我接納成為唯一出口,必須仰賴故事賦予意義,期望別人找到我們,所以潔思敏沃德吟(Jesmyn Ward)唱出《黑鳥不哭》,所以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鬆不開《繞頸之物》,所以王鷗行容許自己成為獵物,燦爛美麗。
細數近期美國文壇的耀眼作品,黑人、黃種人聯手揭開美國以及美國夢的另一面,這幾本書有著本質上極其相似的共通性——屬於倖存者的選擇:被恨包覆,卻以愛清洗,被恐懼覆蓋,卻以勇氣回望,曾經見識死亡如黑夜籠罩蒼芎,而今處處滲透已逝之物的微光,連結過去與未來,成為我們留下的理由。
完整書評 ▶【書評】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美國夢的另一面,倖存者綻放出的文學生命之花
【短評推薦】《聊天記錄》、《樹冠上》以及《沙丘》
首先為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一鳴驚人的首部小說《聊天記錄》,精準點出千禧世代的普遍現狀。國外評論賦予此部作品的地位「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的《麥田捕手》」,身為這個時代的沙林傑,便具備讓無數讀者感嘆「原來我並不孤單」的巨大影響力,從《聊天紀錄》到《正常人》,莎莉魯尼佇立在網路世界的懸崖邊緣,告訴無數面臨危難關頭的男男女女:愛倒映在那些卸下自我保護、領悟勇氣存在各種形式、發自內心接納未能完美的人生樣態,並看見了改變可能的時刻。最後終究會領悟,那就是成長的瞬間。
完整書評 ▶【書評】《聊天紀錄》:九零後首位偉大作家,結局與《正常人》同等出色
最後兩部著作皆涉及了近年愈來愈受重視的「生態」與「自然」命題,其一為《樹冠上》,此書分成四大部分,依序分別為「樹根」、「樹幹」、「樹冠」、「樹籽」,像一次的生死輪迴,緊緊綑綁著來自不同背景的九位人物,分別代表地球的某一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