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web3的核心在AI還是區塊鏈,不是KOL說了算

ChatGPT席捲全球,核心還區web3投機者未曾深愛已無情,塊鏈最近目光紛紛轉投如日中天的說算AI,客氣的核心還區冷待區塊鏈,苛刻的塊鏈嘲諷web3。

還不只。說算有人乾脆說,核心還區web3其實就是塊鏈以AI為核心的互聯網,區塊鏈不過是說算曇花一現的空中樓閣,又或者會在web4才納入。核心還區KOL老高則「有容乃大」,塊鏈指web3既是說算AI又是區塊鏈,影片幾天的核心還區播放量就接近三百萬,超過我十年來文章閱讀量總和,塊鏈果真是說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到底,web3是甚麼?

web1 web2 web3不過是論述

在分享我的看法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怎樣理解都好,web3並非一套產業標準,要說標準,由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TEF)和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協調的HTTP協議才是。HTTP協議由1996定稿HTTP/1,到2015年定稿的HTTP/2,再到2022年定稿的HTTP/3,一直默默支撐我們的互聯網。然而公地悲劇告訴我們的是,如此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人關心(當然包括我在內)。

另外,web3亦不是軟體的版本號。iOS的版本由Apple說了算,Windows的版本由Microsoft說了算,Linux的版本幾乎由Linus說了算,但web3,沒有人可以一錘定音。

說穿了,所謂web1、web2、web3,不過是一套論述,用來描述幾十年來互聯網如何從一個典範走到另一個典範。論述的鋪陳有時是指向未來,有時候是概括歷史。

換言之,哪一套論述能最生動、最精準地描繪出不同階段的特色,那套論述就會逐漸為人接受,最後成為「標準」。比如說社會學學者呂大樂於2007年於《四代香港人》把192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港人,按二戰、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分成四代,香港的社會圖像躍然紙上,論述廣為大眾接受。難道港人真的可以客觀地分成四代,難道以其他方式如每十年劃分港人的世代就錯了嗎?當然都不是。

web1, web2, web3: read, write, own

我最認可的web3論述,以read、write、own定性。

我在1993年入讀大學,拿到第一個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咦,說出來幹嘛),用Mosaic瀏覽器看「萬維網」(world-wide-web)。當時的互聯網,就像是今天的區塊鏈,幾乎所有人都聽過,搞得懂它所為何事的卻沒多少,真正在生活上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頻寬窄因此速度慢,應用少而簡單,網頁都是靜態的,想像力所限,多數被類比為報章雜誌,上網的主要體驗,就是閱讀。read,是web1的特色。

2000年3月10日,Nasdaq連升十幾年到達高位5,000後,Dot-com爆破,往後幾年科網股不斷下跌,倒閉的互聯網公司多不勝數。可是,爆破的只是股市,互聯網相關技術卻在這幾年蓬勃發展,陸續出現多個新一代服務,如2003年WordPress、2004年的Facebook和Gmail(當時的G代表提供1G的「超大型」、永遠不會滿的郵箱,而且還會不斷‘G’row)、2005年的YouTube 2006年的Twitter和吾友Greg Sung的網上書架Anobii。這些服務的最大特色是,相對於用戶閱讀由媒體製作的靜態內容,更多的是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所以web2的最大特色是,除了read,也有write。

shutterstock_2065985768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2007年iPhone面世,帶動了今天佔互聯網活動大半的流動互聯網與apps,又再催生了另一批UGC為本的應用如2009年的WhatsApp、2010年的Instagram和2011年的Snapchat等等。時至今日,我們電腦和手機屏幕上的絕大部分應用,都是web2服務。你不一定是創作者、攝影師,但短片、照片、聊天、emoji通通都是UGC,你沒有生產內容的可能性接近零。

2013年Vitalik發起Ethereum,同為創辦人的Gavin Wood於2014年初次用到Web 3.0的說法闡述其願景。Ethereum和智能合約正式推出並逐漸變得可用後,分散式應用DApps陸續出現,較知名的有2017年的Opensea和Compound、2018年的Uniswap和2020年的Curve等。相對於web2,DApps在易用、流暢和功能等層面沒有改善不特已,更是個倒退。然而,DApps的真正突破在於,用戶首次可以「擁有」自己的數據和資產,而不是託管在服務供應商手上。因此,web3之謂web3,是在read、write的基礎上,再加上own這個新元素。

帶得走的才稱得上擁有

即使讀了上節,很多人對於own的說法依然不以為然。甚麼叫「擁有」需要很多唇舌解釋,但甚麼叫「不擁有」倒也簡單:你想搬家,但萬般帶不走。

香港正值開埠以來最嚴重的移民潮,路人皆知(港府除外)。但台灣的朋友不一定知道,幾年前香港也曾經掀起Facebook的移民潮,大量用戶不滿Facebook的獨裁與封閉,群起遷移到競爭對手MeWe。我最欣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但當時也沒有參與,不是想犬儒地袖手旁觀,而是接受不了從一個極權移民到另一個極權。結果,移民極速回流,行動瞬間消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