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倫・費雪(Helen Fisher)
妻妾成群
「男人結婚、解構記女人也結婚,愛情但男人是夫妻一夫多妻的。」(原文:Higamous,人類 hogamous, men are polygamous.)有一首歌謠這麼說。在853種有紀錄的正到誘導自動成對人類文化中,只有16%規定必須實行一夫一妻制。字標工業化社會的必受文化都在其中。然而我們這些人卻是雙成少數。在所有傳統社會中,解構記有84%之多的愛情文化准許男人同時擁有多於一名妻子——也就是採行一夫多妻制。
雖然人類學家竭盡所能長篇大論地描寫世界各地准許一夫多妻制的夫妻文化原因,我們其實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人類自然法則加以解釋:一夫多妻制對男人的基因有極大益處。
史上最成功的正到誘導自動成對後宮建造者,應該算是字標摩洛哥的嗜血國王穆雷.伊斯瑪儀。根據金氏世界紀錄,必受伊斯瑪儀和他的眾多妻子生下八百八十八個孩子。但即便是伊斯瑪儀也被人迎頭趕上。有些「辛勤」的中國皇帝後宮有上千妃子,在仔細安排下,她們在最有可能懷孕時輪流進入皇帝寢宮。然而這些享有特權的帝王們不是唯一能體驗後宮生活的男人。一夫多妻制在許多西非社會中也很常見,有大約25%較為年長的男人同時擁有二到三名妻子。
就西方標準看來,最多彩多姿的後宮例子就是住在澳洲北部海岸外約四十公里梅爾維爾島上的提維人。
在這由老人統治的地方,傳統習俗規定所有女人都要結婚,即使還沒懷孕也一樣。因此,在青春期少女第一次月經來潮之後,她會出現在灌木叢裡暫時隔離的地方,迎接他的父親和她未來的女婿。她一看到他們,就要躺在草地上假裝睡覺。她的父親小心翼翼地在她兩腿間放一根木製長矛,接著他把這儀式性的武器拿給他同伴,他會撫摸、親吻它,並且稱呼它為妻子。藉由這簡單的儀式,少女父親這名年約三十多歲的朋友,就已經和這名少女將來所有未出世的女兒結婚了。
由於男人都和未出世的女嬰有婚約,男孩們就必須等到四十五歲左右,才能和他們的青少女妻子做愛。年輕男人當然也有性生活;愛人們總是一起溜進樹叢裡。但年輕男人渴望婚姻帶來的聲望和權力。因此他們學會投機取巧,以各種承諾、食物和勞力,交換往後人生中的財富與未來妻子。之後,當他們的配偶愈來愈多,也生了許多孩子之後,這些男人就能控制他們女兒的未出世女兒,他們繼續將這些未出世的女嬰許配給他們的朋友,用來交換更多未來的妻子。到了七十歲生日時,一名有錢又有名望的提維男士可能累積多達十名新娘,不過大部分男人根本沒那麼多就是了。
這是歐洲人到達島上之前,提維人實行的傳統婚姻制度。由於配偶間年齡差異很大,男女會各自結婚好幾次。年紀漸長的女人喜歡選擇年輕的新丈夫。男人和年紀較大的女人對於操縱婚姻協議所需的機智和討價還價樂在其中。提維人還說,大家都很享受多樣化的性生活。
大多數社會中的女性都試圖阻止丈夫娶年輕的妻子,雖然她們倒不排斥讓自己的妹妹共事一夫。除了老是爭風吃醋,男人的妻妾也往往必須與彼此爭奪丈夫提供的食物與其他資源。
然而,女人在某個關鍵時刻會願意加入妻妾群——這破釜沉舟的時刻叫做一夫多妻門檻。
這種情形發生在十九世紀末住在北美北部平原的黑腳印地安人身上。當時戰爭頻仍,死傷慘重,有資格娶妻的黑腳男性人數短缺,女人需要丈夫。同時,男人也需要更多妻子。從歐洲人那裡拿到的馬匹和槍枝,使得這些之前靠步行與弓箭的印地安人能殺死更多頭野牛。優秀的獵人需要更多雙手鞣製皮革——獸皮是他們貿易實力的基礎。這種情況改變了原有的平衡;未婚女孩喜歡當有錢男人的小老婆,而不希望自己沒有丈夫或當窮人的大老婆。
美國也有一夫多妻制。雖然這裡三妻四妾是違法的,有些摩門教徒男性還是會因為宗教理由娶好幾個太太。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由約瑟夫.史密斯創立於一八三一年,他們的先人一開始認為男人應該不止娶一名妻子。雖然摩門教會在一八九○年正式放棄一夫多妻制,有些虔誠的基本教義派摩門教徒還是採行重婚。不意外的是,許多一夫多妻的摩門教徒也都很有錢。
如果在紐約、芝加哥或洛杉磯也准許一夫多妻制,身價五億的聖公會或天主教會男性或許也能吸引好幾個女人願意同時分享他的愛——以及他的現金。
男人會用一夫多妻的方式散布他們的基因;而女人會加入妻妾群以便獲得資源,確保她們的幼兒能存活。但是這些都不是有意識的動機。如果你問一個男人他為什麼想娶第二個太太,他或許會說吸引他的是這女人的機智、她的商業敏感度、她的活力充沛或是她曼妙的大腿。如果你問一個女人她為什麼願意和別人「共用」一個男人,她或許會告訴你她愛他的外表或笑容,或者因為他會帶她去高級度假中心。
但不管人們提出哪種理由,一夫多妻制都能讓男人生更多小孩。在對的狀況下,有些女人(特別是大老婆)也能獲得生殖利益。因此,許久之前,享有三妻四妾的古代男人以及想得到一夫多妻生活的古代女人大幅存活下來。難怪只要有可能,就會出現一夫多妻制。
人類: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
因為一夫多妻制對男人而言有基因上的優勢,也因為許多社會准許一夫多妻制,許多人類學家認為妻妾成群是人類這種動物的特徵。
我不同意。當然它是一種次要的機會主義生殖策略,但是在准許一夫多妻制的絕大多數社會中,只有大約5%到10%的男人真的同時有好幾名妻子。雖然一夫多妻制被廣泛討論,它實行的比例卻低得多。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社會中的絕大部分男女都實行單一伴侶制,連續一夫一妻是最常見的配對模式。
事實上,在調查兩百五十種文化之後,人類學家喬治.彼得.默鐸克總結他收集的數據,他說:「因此,採用數值優勢標準的公正觀察者,不得不將幾乎每一個已知人類社會描述為一夫一妻的社會,儘管絕大多數社會都偏好並頻繁出現一夫多妻制。」
在今天,世界各地大多數男性一次只娶一名妻子。由於一夫多妻制時常與身分地位和財富有關連,在人類過往漫長的打獵與採集生活中累積財富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一夫一妻制很有可能最為盛行。
「男人結婚、女人也結婚,但女人是一夫一妻的。」(原文:Higamous, hogamous, women monogamous.)女人也往往會尋找單一伴侶。所有在所謂一夫一妻制社會中的女人,一次只有一個丈夫;她們從未一次有兩名配偶。在所謂一夫多妻制的社會中,一個女人一次也只和一個男人結婚,雖然或許這男人有其他妻子。因為全世界99.5%的文化中,女人一次只和一名男人結婚,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那就是一夫一妻制,也就是只有一名配偶,是女性最普遍而主要的婚姻模式。
這並非暗示女人閨房中從來沒出現過一群丈夫。一妻多夫制很少見,所有社會中只有0.5%准許一名女性同時和好幾個丈夫結婚。但這確實發生在某些特殊狀況下,例如女人很有錢時。
在歐洲人抵達之前,南阿拉斯加的特林吉特印地安人非常富有。一直到今天,他們都住在全世界其中一個魚獲最豐富的漁場的沿岸,也就是阿留申群島。在夏天的月分裡,特林吉特的男人會去捕鮭魚,並且在岸邊樹林裡用陷阱捕捉各式各樣的動物。夏天女人會和丈夫一起待在捕魚和打獵的帳棚裡,收集莓子和野生植物,以及樹木和貝殼等有價值的貿易物品。之後到了春天,男人和女人就會一起沿著海岸踏上長途跋涉的貿易旅程。
不過特林吉特人之間的商業基本上和歐洲人不同。女人是交易者。女人訂定商品價格、女人議價、女人成交,女人也把收益放進口袋。女人往往社會地位很高,有錢女人有兩個丈夫也時有所聞。
基於另一種不同的生態理由,喜馬拉雅山區傳統上也實行一妻多夫制。住在尼泊爾利米高地的西藏家庭一心想保持地產完整性;如果他們把擁有的土地分給子嗣,珍貴的地產將失去價值。此外,父母需要幾個兒子在田裡耕作、放牧牛與犛牛、山羊,以及替領主工作。因此如果一對夫婦養了幾個兒子,他們會勸說這些兒子共娶一名妻子。從女人的觀點看來,這就是一妻多夫制。
可想而知,這些丈夫們討厭彼此。兄弟們的年齡不同,二十二歲的妻子可能覺得十五歲的丈夫不成熟,而二十七歲的丈夫令她「性」致勃勃。年輕的兄弟們為了維護家人土地的完整性,只能忍受妻子在性事上的偏心。雖然周遭都是珠寶、地毯和馬匹,日子過得很好——不過憤怒卻在他們心中逐漸滋長。
基於充分的生物性理由,不但在人類中,在其他生物身上一妻多夫制也很少見。雌性鳥類和哺乳類一生中只能生育一定數量的後代。懷孕需要時間,而幼獸在斷奶前也往往需要更多照顧。母獸在兩次成功生產之間也有一定的間隔期。例如女人一生中就不能生下超過約二十五個孩子。這項紀錄由一名俄國女人創下:她懷孕二十七次,生下六十九個寶寶,其中大多數是多胞胎。不過這是異常現象。在採集與狩獵文化中,大多數女人不會生下多於五個嬰兒。一妻多夫制或許能讓女性生下的幼兒存活,但它不能讓女性生出多於有限數量的嬰兒。
對男人而言,一妻多夫制可能意味基因自殺。雄性哺乳類動物不會經歷懷孕過程,牠們也不會分泌乳汁。因此所有男人都像古代中國皇帝一樣可以有後宮三千佳麗——如果他們有辦法弄來一整列大小老婆,還受得了跟眾妻妾的疲勞性事。因此,如果一個男人成為一個女人眾多丈夫之一,他的精子大部分都浪費掉了。
多夫多妻制
比一妻多夫制更少見的是多夫多妻制,這個字是希臘文「許多女性和男性」的意思。這種性交策略值得一提不是因為罕見,而是它能顯示人類配對一項最關鍵的重點。
實行群體婚姻制的部族數目,用一隻手的手指頭就數得出來。其中之一是北印度的傳統部族帕哈里人。當地娶妻是非常昂貴的一件事,因此兩兄弟有時候必須合資付「新娘費」給女孩的父親,女孩就同時嫁給兩兄弟。之後如果兄弟更加飛黃騰達,他們就會再買第二個新娘。顯然兩名妻子都會和兩名丈夫發生性關係。
群體婚姻制也發生在美國延續數十年的性自由共產公社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奧奈達公社。移居此地的人所發生的事充分說明人類配對遊戲中最關鍵的重點。
這個前衛公社是由宗教狂熱分子約翰.韓佛瑞.諾耶斯於一八三○年代創立。諾耶斯是個大膽而且在性方面精力無窮的男人,他想創造一個基督徒的共產主義烏托邦。一八四七年,他的公社在紐約州的奧奈達市落腳,並持續運作到一八八一年。在全盛時期,公社內有五百名男女和孩童,他們製造金屬捕獸夾,賣到外面的世界。大家都住在叫做「大宅」的同一棟建築裡,這棟房子還在現址。每個成年男女都有自己的房間,但所有事物全部共享,包括他們帶來公社的孩子、衣物,以及性伴侶。
諾耶斯治理公社。對特定男女的浪漫愛情在公社裡被認為是自私可恥的行為。除非伴侶停經,男人禁止在女人體內射精,因此公社裡不會有孩子出生。每個人應該都能和彼此性交。
一八六八年,諾耶斯廢除生殖禁令,在他特准之下有幾名女性懷孕。接下來的幾年內,在公社出生的六十二個孩子中,諾耶斯和他的兒子是其中十二個孩子的父親。但公社成員間的摩擦愈來愈嚴重。年輕男子理應和年長女性發生性關係,然而諾耶斯卻先挑青少女下手。一八七九年,男人反叛諾耶斯,並指控他染指數名少女。他逃出公社,幾個月後這個公社就宣告解散。
奧奈達公社性實驗最有趣的一點是,雖然諾耶斯設下硬性規定,他卻一直無法阻止男人和女人墜入愛河,偷偷摸摸與彼此成為一對一的伴侶。男女雙方的吸引力,比他的教令更強大。事實上,西方社會中沒有任何一種群體婚姻實驗有辦法撐過幾年以上。正如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所說:「不管誰創造了多少公社,家庭總會偷偷溜回來。」
人類這種動物似乎在心理構造上傾向與單一伴侶結為連理。
一夫一妻制是自然現象嗎?
沒錯。
當然也有例外。只要有機會,男人常常選擇多數配偶,下意識進一步散播他們的基因。一夫多妻制也是自然現象,不過妻妾之間會爭吵,當女人能從中得到的資源多過不利條件時,她們就會加入妻妾行列。一妻多夫制同時也是自然現象,但是丈夫之間也會爭吵。簡而言之,無論男女都會被有錢人引誘,為此共事一夫/一妻。反之,猩猩、馬和許多其他動物總是形成妻妾群,對人類而言,多妻或多夫卻似乎是基於機會主義的、有選擇性的例外情形。
一夫一妻是一種法則。人類幾乎從來不必受到誘導就自動成雙成對。我們是自然而然這麼做。我們會調情,會求愛,會墜入愛河,會結婚。而且大多數人一次只會跟一個對象結婚。單一伴侶制是人類這種動物的正字標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這並非暗指所有妻子和丈夫在結婚的時候都與彼此熱戀。在許多傳統社會中,兒子或女兒的第一次婚姻都由父母安排。在婚姻是家庭對外結盟方式的地方——例如歐洲與北美洲的許多傳統農民,以及前工業化時代的印度人、中國人和日本人——年輕夫婦可能直到新婚之夜才和對方見面。不過雖然時至今日由父母安排的婚姻還是很普遍,父母在籌畫婚禮之前還是會徵詢男孩和女孩們的看法。
現代埃及人就是很好的例子。父母會安排子女和自己物色的對象見面。如果小兩口喜歡對方,父母才開始計畫婚禮。即便在紐約市,中國人、韓國人、俄籍猶太人、西印度群島的人和阿拉伯人等的傳統父母往往會將自己的兒子或女兒介紹給合適的對象,並鼓勵他們結婚。
有趣的是,許多在父母安排之下結婚的年輕人都會墜入愛河,看印度人就知道了。印度小孩被教導夫妻間的愛情是生命的精髓,因此男女雙方往往帶著熱情邁入婚姻生活,期待浪漫戀情開花結果。確實,印度夫妻之間也常產生戀情。印度人的解釋是:「我們先結婚,然後墜入愛河。」我並不驚訝。既然某一時刻的一個眼神就能啟動愛意,難怪這些被父母搓合的男女很快就產生浪漫關係。
我們到底是哪一種情形?基本的人類生殖策略是一夫一妻制,你只有一個配偶。此外,即便男女同時和多名配偶住在一起,也通常會比較喜歡其中一個伴侶。在性自由的公社裡,男女也會自然成雙成對。即便婚姻全由父母安排,愛苗也會滋長——就像巴金在小說《家》裡強而有力的描述。
巴金的故事發生在一九三○年代中國某個傳統的家庭裡。一個暴君似的老人的幾個年輕孫子擺盪在古老中國的孝道和現代個人主義價值之間,努力想讓生命更有意義。長孫接受了他的命運以及長輩安排的婚姻,但是他卻日夜渴望著他的最愛,他的愛人死於對他這份沒有報償的愛。這家人的丫鬟因為身分的關係不能嫁給自己所愛的老三,不想被許配給一個醜陋老男人的她於是投河自盡。這個最小的孫子在月光下無聲無息溜出了家門,在逐漸西化的中國中較為自由的城市裡實現自我。在此同時,一家之主的老人和他的妾在吃飯,她是他幾年前愛上的女人。
數百年來,中國傳統都在設法壓抑浪漫愛情。年輕人一直被灌輸命運、服從和聽天由命的觀念。全世界最痛苦的流行——有千年歷史的纏足風氣——把年輕妻子困在織布機前,不讓她逃離丈夫的屋子。然而今天,中國人已經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姻。他們會去買愛情小說、彈奏多情的曲調、約會、和他們根本不愛的伴侶離婚,並且自己選擇對象。他們稱之為「自由戀愛」。
求愛,墜入愛河,結為伴侶,是人的天性。然而,許多人似乎有兩種生殖策略:一夫一妻制和偷情。為何有些人在性事上不忠於誓言?
相關書摘 ▶《解構愛情》:南非康恩族如何談情說愛?喀拉哈里沙漠中的性生活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解構愛情:性愛、婚姻與外遇的自然史(隨書附贈費雪戀愛量表,一次了解自己是否墜入愛河,以及自己在戀愛中的人格樣貌!)》,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海倫・費雪(Helen Fisher)
譯者:何修瑜
我們為何戀愛,又為何分離?TED千萬流量人氣愛情科學專家海倫・費雪帶你了解戀愛的演化與科學
- 千古不變的調情建議:眼神交流、保持微笑
要怎麼引起心儀的對象注意?不管是嬌羞的微笑、深情的凝視對方,或是露出欲拒還迎的眼神,那些我們稱之為「調情」的動作在亞馬遜叢林、巴黎的沙龍或新幾內亞的高地幾乎都是一樣的。作者在本書中指出,這些動作或許是經過長期演化,「內建」在我們基因裡的求愛策略。然而,這只是一場戀愛的開始,接下來還有隨性但充滿交談、肢體接觸,或許還有個晚餐約會……
- 你愛我還是他:愛情的分分合合
開始交往之後,婚姻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愛情的終極目標。身為少數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動物,我們大部分都在追求婚姻的穩定與承諾。然而,歷史上出軌和離婚的例子多如牛毛。而直到現代,我們仍然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作者在此爬梳愛情最大的矛盾:既然做出承諾,又為何會出軌、甚而離婚?
- 費雪戀愛量表:在愛情中,你是個怎麼樣的人?
「我是不是愛上他/她了?」作者針對437名美國人與402名日本人設計了54個問題,試圖解開「墜入愛河」背後的心理與科學。還有,在愛情中你喜歡追求刺激,還是嚮往細水長流?你喜歡打情罵俏,還是甜言蜜語?這些不只跟外在刺激有關,也跟體內的賀爾蒙息息相關。利用愛情四大人格量表,作者解析各種愛情中的依戀傾向與失戀後的痊癒機制。
在這本談論人類性、羅曼史與伴侶關係之演化與未來的全新修訂版經典著作中,知名的愛情科學專家海倫・費雪博士帶我們檢視58個社會中的結婚與離婚案例以及42個文化中的婚外情事件,詳盡解釋了從一見鍾情與不忠、勾搭文化的種種。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