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抗憂鬱藥物會成癮,或越吃越沒效嗎?你應該知道的憂鬱症藥物治療真相

文:黃薇嘉(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抗憂於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完成專科醫師訓練,鬱藥憂鬱現為老年精神醫學次專科研修醫師)、物會物治高淑芬(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教授、成癮吃主治醫師)

​​

Take Home Message

  • 憂鬱症的沒效嗎應嚴重程度可依症狀劃分,在症狀學上也可能合併如焦慮特徵、該知季節性特徵等,症藥這些臨床表現特徵有特定病程或治療反應,抗憂以及對應不同的鬱藥憂鬱藥物選擇與治療策略。
  • 由於重度憂鬱患者受限於疾病本身的物會物治情緒及認知症狀,若以單純心理社會層面介入效果不彰,成癮吃因此需配合藥物治療,沒效嗎應部分症狀改善後可再調整生理、該知心理、症藥社會介入的抗憂比重。
  • 憂鬱症常合併焦慮、失眠等症狀,臨床上經常搭配安眠鎮靜類藥物一同使用。由於安眠鎮靜類藥物僅能暫時緩解症狀,仍需配合醫囑使用抗憂鬱藥物,才能有效治療根源的憂鬱情緒。
  • 服用抗憂鬱藥物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等問題,只要後續症狀穩定,並在醫師指導下逐步減低藥量,幾乎所有個案都可以停用抗憂鬱藥物。
​​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估計,目前全球憂鬱症的盛行率約3.8%,影響約28億人口;而根據2017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中約有11.1%呈報憂鬱症狀,其中女性佔12%,男性則為10.1%,估計全台逾百萬人受到憂鬱所苦。

由以上統計數據可看出,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憂鬱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疾病,其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不亞於癌症、糖尿病等其他重大身體疾病,足見憂鬱症的防治需要全體社會更多的關注。

憂鬱症是什麼?不快樂、失眠、難專注,還可能反覆想到死亡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的內容,憂鬱症包含憂鬱情緒、不快樂、體重變化、失眠或嗜睡、疲累、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難以專注/難以決斷、無價值感或罪惡感,以及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等9項症狀。

當一個人陷入持續過久、嚴重度過高的低落情緒或失去喜樂感,且合併上述其他身體症狀及負面認知時,即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可進一步進行自評量表檢測,或尋求精神科評估與建議。

我也出現了同樣的症狀,為什麼我的診斷不是憂鬱症?

除了醫療領域從業人員撰寫的衛教文章,在坊間、網路上也有許多針對憂鬱症、憂鬱情緒相關的自助文章或經驗分享,提高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然而,在診間裡經常聽到患者的疑問:「我也出現了同樣的症狀,為什麼我的診斷不是憂鬱症?」、「明明已經努力照著病友的經驗分享做了,為什麼我的憂鬱沒有改善?」

由於「憂鬱」(depression, depressed)一詞的用法並非侷限於醫學專業領域,其所指涉的對象從最一般性的情緒低落狀態,到病理性的「持續性憂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以及病理程度最嚴重的「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與「躁鬱症」(bipolar depression)的鬱期皆有可能。故不同個案臨床表現雖有相似之處,但對應的臨床診斷可能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可能有所差異,難以互相比較。

另外,憂鬱症的嚴重度可依涵蓋的症狀數分為輕、中、重度,在症狀學上亦可能合併有不同的特徵,例如焦慮特徵、季節性特徵等,這些特定的臨床表現特徵可能暗示特定病程或治療反應,故也會對應到不同的藥物選擇及治療策略。由此可知,正確診斷及對精神病理的梳理才是邁向有效治療的最優先步驟。

憂鬱症藥物會成癮,或「越吃越沒效」嗎?

對於憂鬱症的成因,目前傾向以生理、心理、社會交叉影響模式理解。在生物學上,近年神經科學研究結果指出,憂鬱情緒可能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相關,其中又與血清素(serotonin)功能不足的關聯性最高。

在心理社會層面,憂鬱症常續發於某一壓力事件,也就是壓力事件的強度若超越個人調適壓力的能力,則可能誘發憂鬱症狀的發生,而個人調適壓力能力又受到人格特質、思考模式、慣用紓壓方式、支持系統等因子影響。

由成因觀察,憂鬱症的治療可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介入,然而對於重度憂鬱患者,受限於疾病本身的情緒及認知症狀,單純心理社會層面介入效果往往不彰,故仍建議配合藥物治療,在症狀部分改善後可再與治療團隊討論生理、心理、社會介入的比重調整。

一般常見的抗憂鬱藥物選擇如下:

1. 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血清素受器活性調節藥物

包含常見的百憂解(Prozac,學名fluoxetine)、速悅(Efexor,學名venlafaxine)、得緒安(Lepax, 學名escitalopram)、樂復得(Zoloft,學名sertraline)、千憂解(Cymbalta,學名duloxetine)、克憂果(Seroxat, 學名paroxetine)、敏特思(Brintellix, 學名vortioxetine)等藥物,藉由調節血清素功能作為治療憂鬱症的主要機轉,通常需要2~4週才能完全發揮藥效。

由於血清素受器主要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與腸胃道,故此類藥物在剛開始使用時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反胃、噁心、食慾改變等副作用,但若尚能容忍且持續使用藥物,上述副作用一般於服藥3~7 天後改善及消失。

其中SNRI類藥物除了血清素活性外,亦會提升正腎上腺素活性,對於焦慮症狀有較佳療效,但使用時相較於SSRI出現血壓上升、腸胃道出血、誘發躁症的風險較高,且用藥初期常有暫時性的焦慮度上升,故耐受度較SSRI差。

由於副作用出現往往早於藥效,故如何維持良好藥物遵囑性,是此類藥物在使用時的最大挑戰;若能持續服藥,約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患者呈報憂鬱症狀獲得改善。

2. 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dopamine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DNRI)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