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明君
威脅大象族群數量的研究因糧源起,並不只有盜獵象牙而已,氣候大象與人類間對棲地的變遷爭奪,也會導致象群數量減少,降雨加以及人員的模式傷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指出,改變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人象趨勢下,人類的食與水資農業發展將會侵佔到大象的棲息地,進而導致象群與人類間的衝突衝突增加。
人象衝突三大關鍵:農田密度、險增人口密度與氣候適宜性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於今(2024)年1月29日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暖化對人象衝突影響的研究因糧源起研究,而這也是氣候第一項探討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人類與大型哺乳類動物間互動模式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農田密度、變遷人口密度,降雨加以及氣候適宜性(Climatic suitability)這三項驅動人類與大象間衝突的模式關鍵因素未來的預期變化,將如何影響亞洲及非洲象與人類間的衝突。
研究結果發現,到2050年時,象群與人類的衝突風險將會大幅增加,在所有的象群棲息地中,又以亞洲象居住的印度與孟加拉北部,以及非洲象棲息的撒哈拉沙漠南緣、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以及馬拉威等地區衝突風險最高。而這些地區也是氣候適宜性相對低、水資源與糧食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脆弱地帶。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野生動物學家瓜涅里(Mia Guarnieri)向《ABC》表示,所謂的「人象衝突」指的是人類與大象間,會對其中一方造成負面影響的互動模式。而氣候變遷所催化與加速的衝突,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特別是種植玉米與小米的農地,上述兩種作物都是大象喜歡的食物,象群若進入農地覓食,農民通常會為了保護作物而前往驅趕,而過程中大象與農民都有受傷與喪命的可能。
衝突前線:保護作物與覓食本能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指出,大象是巨型草食性動物,每天需要150公斤的糧食,以及190公升的水。氣候變化、降雨模式改變,以及人類生活環境的擴張,導致象群需要到更遙遠的地區才能夠尋找到滿足一天所需的食物與水。因此常會有大象出現在農村、農場、城市、高速公路旁等人類棲地的情況發生。
而對生活在人類與象群棲地邊界的人們而言,他們有時也需要更加深入大象的棲息地,才能夠蒐集到足夠的木材與水資源,或是需要冒險驅趕來到農地覓食的大象,而這都將導致兩者間衝突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