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野菜譜》:明朝中期刊行的植物圖鑑——羊耳禿、水馬齒、牛尾瘟

文:王磐(原著)、潘富俊(考證)

羊耳禿

原注:二三月采,野菜羊耳熟食。譜明
譯文:農曆二、朝中三月採收,期刊煮熟食用。植物
原詩:羊耳禿短簇簇,圖鑑禿水穿藩籬如牴觸。馬齒饑來進退無如何,牛尾前村後村荊棘多。
譯文:羊耳禿長得短而茂盛,野菜羊耳經常穿過藩籬,譜明如同羊耳朵卡在藩籬上。朝中饑餓的期刊時候應該怎麼辦?前後都有許多荊棘,進退兩難啊!植物

圖片_野菜譜_羊耳禿P_142Photo Credit: 台灣商務提供
  • 今名:羊蹄
  • 又名:蓫、牛蘈、蓄、禿菜、豬耳朵、敗毒菜、禿頭草、大頭王、牛舌菜、殼菜、金蕎、牛舌鍋、土大黃、牛舌頭、羊舌頭、野菠菜、羊蹄葉
  • 學名:Rumex japonica Houtt.
  • 科別:蓼科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不分枝。基生葉有長柄,葉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十至二十五公分、寬四至十公分;先端鈍,基心形,邊緣有波狀皺折。莖生葉較小,柄短。托葉鞘狀,膜質。圓錐狀花序;花被片六,排成二輪。瘦果闊卵形,有三稜,黑褐色,有光澤。

分布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產在東北、華北、陜西、華中、華南、四川以及貴州各省,台灣全島亦產,生長海拔三十至三千四百公尺之田間、河灘、草地及溝邊濕地。

嫩葉與種子可食用。《詩經》、《神農本草經》均列有本植物,可見羊蹄和中國人之間的關係極為久遠。《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爾不我畜,復我邦家。我行其野,言采其蓫」之「蓫」即羊蹄。羊蹄仲春時發新芽,古人採嫩葉為菜,但是羊蹄味苦,且「滑而不美」,「味苦、性寒」,吃多了會下痢,因此「蓫」被視為惡菜,大概只有荒年時充當救荒之用。《救荒本草》亦視本種植物為重要的救荒植物,其苗稱為「豬耳朵」。

各種家禽、家畜都會吃食本種,有時被大量割取用來餵雞。根能清熱、通便、利水、涼血止血、殺蟲止癢;用以治大便燥結、淋濁、黃疸、白禿、癰瘡腫毒、跌打損傷。將葉片擣爛,敷於發癢的部位,可治疥癬、香港腳。

稱為「羊耳禿」的植物還有:報春花科的金錢草(Lysinachia christinae Hance)、馬錢科的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等。前者為匍匐草本,葉卵圓形至心形;後者為灌木,葉卵圓形至披針形。均非原書所言之「羊耳禿」。


水馬齒

原注:生水中,與旱馬齒相類。熟食。
譯文:生長在水中,類似旱馬齒。煮熟食用。
原詩:水馬齒何時落,食玉粒啣金嚼,我民餓殍盈溝壑。惟皇震怒剔厥齶,化為野草充藜藿。
譯文:水馬齒什麼時候掉落?吃著上好的米、啣著金馬勒,而餓死的百姓已堆得滿坑滿谷。引來皇天后土的怒火,將水馬齒的囓齒磨平化作野草,作為可充饑的野菜食用。

圖片_野菜譜_水馬齒P_147Photo Credit: 台灣商務提供
  • 今名:沼生水馬齒
  • 學名:Callitriche palustris L.
  • 科別:水馬齒科

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四十公分。莖細長多分枝,單葉對生,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匙形,長四到六公釐,莖頂葉密集成蓮座狀,浮在水面。花小、腋生、單性花、無花萼及花瓣;雄蕊一枚,具有兩個膜質苞片;花絲細長、花藥縱裂、有兩室;雌花亦具兩個膜質苞片,雌蕊有兩枚,花柱分叉為羽毛狀。果屬分生果,四裂,具有狹邊翅。

水馬齒科全世界一屬七十五種,中國有八種,王磐的家鄉江蘇省僅此沼生水馬齒一種。沼生水馬齒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至西南各地,以及內蒙古,亦分布歐洲、北美洲、日本、韓國、印度、尼泊爾等地,生於靜水、沼澤地的水中或水溝、水田、濕地。

這種植物在《廣群芳圃》被列在蔬譜下,說水馬齒「生水中,與旱馬齒相類,熟食」,引句中的「旱馬齒」即馬齒莧。這說明水馬齒和馬齒莧一樣,在古代被用作綠葉菜,惟必須熟食,可用肉絲烹炒,亦可用蛋、肉絲做成羹湯食用。

全株供藥用,夏、秋季採收,洗淨後直接新鮮使用或晒乾。具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可治療目赤腫痛、水腫、濕熱淋痛等病症。水馬齒對汙染物極敏感,常作為水體汙染物的監測植物。


牛尾瘟

原注:生深水中,葉如髮,莖如藻。冬月和魚煮食;夏秋亦可食。
譯文:生於水面之下,葉子像髮絲,莖支如藻類。這種菜冬天可以和魚一起煮食;夏秋季也可以食用。
原詩:牛尾瘟,不敢吞,疫氣重,流遠村。黃毛㹀,烏毛犜,十莊九疃無一存。摩挱犁耙淚如湧,田中無牛更無種。
譯文:牛尾瘟,不敢吃下去,牛瘟疫傳染極快,已經蔓延多個村莊,疫情慘重。無論是黃牛黑牛,在任何村莊都不復見。人們撫摸著耕田用具直掉淚,田裡沒有牛更沒有作物。

圖片_野菜譜_牛尾瘟P_226Photo Credit: 台灣商務提供
  • 今名:牛尾蘊、金魚藻
  • 又名:松藻、魚草、細草、軟草
  • 學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inn.
  • 科別:金魚藻科

多年生沉水草本;莖長五十至兩百公分,分枝多。葉六至十二輪生,一到二次叉狀分歧,裂片絲狀,或絲狀條形,長一點五至兩公分;邊緣僅一側有數細齒。花直徑約兩公釐;雄蕊十至十六;子房卵形。瘦果寬橢圓形,長四至五公釐、寬約兩公釐,黑色,平滑,有三刺,頂生刺為宿存花柱,長八至十公釐,先端具鉤,基部二刺向下斜伸,長四至七公釐,先端漸細成刺狀。金魚藻的芽會沉在水底,冬天時蟄伏、春天時冒頭並長成新植株。

金魚藻為世界廣布種,分布於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台灣、蒙古、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俄羅斯及其它一些歐洲國家,北非及北美亦有。生長於富含營養、靜止或流速相當慢的水域,如湖泊、池塘、靜謐的小溪等,海拔五十至四千兩百公尺的地區。在熱帶可以長年生長,形成茂密的水藻「森林」,為魚苗提供庇護所。

《詩經.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以及〈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藻」之藻,歷代文獻之註解,種類極多,可能是金魚藻科、小二仙科、眼子菜科或杉葉藻科等之下的分類群。藻在古代是一種食用植物,撈取葉及嫩根,清洗乾淨之後,煮熟去除腥味,可用來煮菜作羹充饑;古代每遇荒年,常會在水塘中採集藻葉充當糧食。藻也象徵柔順、廉潔,周代女子祭祀時,獻供藻為祭品,以示女德,也用於一般祭祀宗廟。古代三品官以至天子之朝服均繡有藻飾,以示廉潔。由於藻為水草,因此也具有鎮壓火災的象徵意義。

金魚藻科植物全株都在水面以下生存,從種子發芽到成熟均沒有根,是現代水族箱內主要的植物。在秋季會產生瘦果,沉入池底,春季重新發芽生長;金魚藻也可以行無性繁殖,任何一段莖都可以發育成長。可作為豬、魚及家禽飼料。以全草入藥,四季可採,晒乾使用,主治血熱吐血、咳血、熱淋澀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野菜譜:明朝的荒年寶典,60種可食可藥用的雜草野花》,台灣商務出版
作者:王磐(原著)、潘富俊(考證)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你知道路邊不起眼的野花,原是救荒好菜嗎?
你知道水中髒兮兮的雜草,卻是救命良藥嗎?

明朝中期刊行的植物圖鑑,
詳實紀錄植物可食用部位、採收季節、食用方法,
珍貴手繪圖重現四百多年前的植物樣貌。

台灣植物學家潘富俊追古溯今,
解開60種高生命力、高繁殖力的雜草野花之前世今生。
食用、藥用、生活用三者兼得。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