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大型書店為了房租是未屋否能續約的話題,登上了新聞版面,等日店看起來大型書店是型書很想在原地繼續,但另一方則希望租金能對股東權益有所交代。商業書市什麼書店在服務提供的模式形態上,即使消費者沒有購買產品,可給還是台灣可以翻閱產品,享受部分購入後的啟發權益,提供了類公共設施(インフラinfrastructure)圖書館的未屋機能,所以在某個層面上的等日店方便空間將消失的時候,就引發大家的型書關心以及討論。
雖然氣氛上大家好像都很喜歡書店,商業書市什麼但實際上是模式如此嗎?從統計天國日本的狀況,就可看出端倪。可給
書店該如何找到安定生存的台灣商業模式?
雖然氣氛上看起來大家是喜歡書店的,但站在書店經營的角度看消費者行為,完全又是另外一件事。從這幾年日本書店市場的劇烈變化,可以形容這幾年書店整體的實態為,「雖然很喜歡去書店,但喜歡的程度,還無法讓消費者把支持轉換成掏出鈔票的行動」。
日本全國的書店,在2001年還有2萬店鋪數的市場規模,但到2020年,整體市場書店的店鋪數只剩下約1萬1000家,在20年內,整體的書店店鋪數幾乎腰斬。而那些還留下在市場的書店,特別是個人店,狀況也不是很好,看記者對商店街書店的訪談,老闆說來客數也從高峰的每日90人,變成現在的20到30人,少了快六成,經營得非常幸苦。
邁入手機螢幕時代,是不是書店很難找到安定生存的商業模式?大家應該有聽過日本的蔦屋書店,這個以行銷跟活動導向的商業模式,看起來是可以吸引顧客入書店的,這個模式讓蔦屋書店在日漸凋零的日本書店市場,以驚人的812家店鋪數橫掃書店市場。但書店一定要靠行銷跟活動來吸睛嗎?
說到書店吸引顧客的模式,日本還有一個有趣的書店品牌,「未来屋書店」。目前未来屋書店在日本的店鋪數大約為250家,營業額大約是485億日幣,雖然未来屋書店不如日本蔦屋書店的1400億日幣規模,但未来屋書店換成台幣也有100億規模,是個不小的商業體,而未来屋書店如何讓顧客上門?
他走的模式跟一般書店不一樣,不是靠書來吸客,而是把書店轉換成其他零售本業的附屬機能,用書店強化零售本業對消費者的整體生活包圍感,而顧客覺得在零售本業可享受到的服務變多元,就會更常來消費,消費者的拜訪頻率高,自然零售本業附屬機構書店的生意也會變好。
那這邊說的零售本業是什麼?就是日本的永旺綜合超市。
未来屋書店其實是永旺綜合超市集團旗下的子公司,當初就是希望綜合超市內可以有書店,來增加消費者到綜合超市的動機,所以在不少永旺綜合超市裡面,都看得到未来屋書店的影子,滿足超市消費者對購物時文化層面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集合不同的元素組合成賣場,用團體力吸引顧客。
台灣的書店市場有哪些路可以選擇?
綜合目前在日本店鋪數量比較多的蔦屋書店,用書店本身的行銷活動力來吸引顧客,或是未来屋書店,用綜合商場的附屬生活包圍機能來吸引顧客,從B2C的觀點,日本大型書店的實體商業模式,目前就這兩類比較活躍,如果再加上虛擬通路的日本亞馬遜書店,大型書店在日本主流市場就以這三個模式在操作。看了日本的狀態,再回到台灣書店市場,如果你是大型書店,除了留在蛋黃區之外,你還可以有哪幾條路可選擇呢?
書店是通路,通路要能持續擴展,不外乎跟商品或是顧客這兩個有相關。
從商品的觀點,主力商品只壓在書本上,從書店數量一直在萎縮,已經説明以書為商品結構為主體這一條路是不簡單的,那擴大商品,延伸到雜貨跟服飾如何?當然這樣就應該不再是純粹的書店了,但看台灣目前的百貨公司產業,在獲利上看起來是相對有機會的,但要大的賣場面積,就需要能負擔更高租金的承受力,但書店要改變目前損益表的結構,來配合高租金架構,應該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調整。
最近的大型書店也吹起了小型社區生活店風潮,這個確實是一個方向,但或許還可以更生活。從顧客端的觀點來看,日本未来屋書店的模式,台灣的超市產業應該是很有機會可以來研究附設書店。對書店來說,可以享受安定的人流,比較符合書店業態的租金跟管理費用,以及更多潛在的開店地點。
而對超市來說,加入書店的元素除了可跟其他超市差別化外,還可以幫超市帶來不同的客群,讓自己商品結構有機會更多元。雖然並不是有的超市地點都符合附設書店,但只要其中的10%有機會能轉化,就可以讓書店有更不一樣的風貌在都市或是鄉鎮出現。
大型書店會消失嗎?危機就是轉機,要是有需求,應該即使大型書店消失了,書店應該還會有機會用不同的方式回到消費者的身邊。
本文經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中國如何從「文化沙漠」,變成倫敦書展年度最佳書店的贏家?
- 台灣人真的「欠」誠品什麼嗎?從這間書店的開幕與閉幕談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