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2)年第59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國際展覽的回顧創作主展,靈感汲取自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利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威尼1917-2011)於1950年代出版的斯雙小畫冊《夢之乳》(The Milk of Dreams)——幻想、噩夢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年展女權女性奇夢異想。
而此前因全球疫情被迫取消,激進僅僅在今年歡欣復辟的與當威尼斯當代藝術雙年展,更類似大肆虐、代噩地球的勝大蕭條後的更們文藝復興。來自全球58個國家/地區,全員多達213位的回顧藝術家與團隊以多元形式與素材,強調女性/非二元藝術家,威尼並包括人類、斯雙動物和機械的年展女權女性超自然變形主題。
雙年展展場除了聖馬可廣場周邊藝廊,激進僅僅還有位於威尼斯老城東南區的與當藝術村花園以及兵工廠改造的工業建築群,三天套票無限自由進出的雙年展就像一場藝術馬拉松,需要耐力、體力與毅力,走走逛逛、停停看看,處處有學子訪問團,間間有驚喜。
雙年展的當代性
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藝術史學家畢沙普(Claire Bishop),在〈當代美術館的當代性〉中便試圖釐清所謂「當代」的時間軸定義,變動之大,難以以單一地區定論:在1990年代末葉之時,當代幾乎是1945二戰結束後的同義詞;而千禧年到來,1989年則為「一個新時代的濫觴」,「當代」是宣稱柏林圍牆倒塌、共產主義在全球的衰亡以及全球化市場的興起。
然而,此年代劃分仍限於歐洲中心論的泥沼,因為以中華地區而言,「當代」藝術的起點,可追溯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終結與改革運動的發端;而非洲的當代藝術起源,約莫在前殖民時期終結的1950-70年間,而首發於南非種族政策正式廢除、以及《當代非洲藝術》期刊發行的90年代。
因此,為當代藝術訂下時間斷代點的企圖註定是徒勞,因為無法涵蓋全球藝術家的多樣性。因此,2010年後發表的藝術著作論述,使當代藝術定義為「論述性」,而非「時間性」:「當代」具有的當下統一感涵蓋全球,包含各地區歷史時間軸的分裂斷層。
英國哲學家彼得奧斯朋認為當代「是一個停滯的時代」,其特徵是全球共產主義漸進式垮台後「無限延遲」的歷史僵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