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重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雨城区积极开展竹编培训,重塑质和提升农村群众发展技能

 

  走进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新村聚居点,群众44户受灾群众的精神家园房屋主体已完工,接下来将完善道路环线建设,重塑质和配套建设游道、群众观景台、精神家园星级厕所、重塑质和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群众待聚居点打造结束,精神家园将带动村民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业,重塑质和实现产村相融互动,群众全面打造乡村度假旅游示范片,精神家园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持续增收。重塑质和

  自去年年底,群众启动灾后恢复重建“新生活进万家”活动以来,精神家园雨城区开展了“生活新习惯、生活新技能、生活新气象”为工作重点的新生活进万家活动,并结合雨城实际,在全区开展以“三大行动”、“九大主题活动”等为载体的活动。目前,该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整治庭院新环境

  “新村聚居点建成后,我们在自家门前就能挣钱,依托本村茶叶和猕猴桃两大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让今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新村聚居点工程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村民们纷纷表示,“新生活进万家”真正让大家享受到了实惠。以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如今,聚居点的环境干净、舒适,就像生活在城里,大家也自觉地加入了做文明人的行动中。

  活动开展以来,雨城区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坚持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活动,广泛开展“美化家园”环境整治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活动,重点解决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并做到保持。

  接下来,雨城区将引导农户实现公路沿线及河道两岸无垃圾乱堆乱倒现象;农户院坝无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现象;院坝临街面无衣物、杂物、谷物晾晒现象;畜禽饲养规范,无敞养敞放;庭院硬化、绿化,干净、整洁,保洁情况良好;农户房屋内部干净整洁,无卫生死角;经营户认真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广告张贴及店招店牌规范,车辆有序停放,无摊位乱摆现象。

  培养农户新习惯

  “我患高血压好几年了,饮食上一直不知道要注意啥,如果不是专家耐心讲解,我还不知道要少吃盐,每天必须限量。”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5组的杨婆婆在接受医生诊断后高兴地说,“党的政策真好,处处为老百姓着想,镇上时不时会有健康义诊活动,不用排队、挂号,在家门口就有专家给我们看病诊疗!”

  针对农村居民防病意识淡薄、卫生知识匮乏等现状,雨城区以知识巡讲、设置健康专栏和科普专栏等方式,签订村民卫生公约,并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户、文明青年、文明院落、文明村落等评选活动,培养村民新生活行为、新生活习惯、新面貌的形成。

  接下来,雨城区将引导农户遵守乡规民约、诚信守法、勤俭文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融洽,无封建迷信、邪教活动,无黄赌毒,注重子女教育培养,积极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训农民新技能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产品也不愁销路。”在雨城区上里镇竹编工坊里,村民们正在学习竹编技艺。一根竹筒被切割机匀称地分为六根竹片条,每根竹片条经过再次分割后,变成了均匀、柔软的竹篾条。谈起竹编培训班,村民们个个乐呵呵。

  下一步,雨城区计划在上里古镇打造雨城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展现全区文化产业成果,建立雨城区民俗艺术工作室、本土艺术创作室、名家名画展览室,展示和销售剪纸、绳编、鞋垫等民俗手工艺品以及本土著作、名家名画。引入雨城区非物质文化品牌金兜兜手工皮拖鞋进行展销;引入竹编专业合作社展销竹编产品;引入乌木根雕艺术、绿茶品茗;引入雅安藏茶协会展销藏茶产品,进行茶艺表演,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升上里古镇旅游业态。

  今年,雨城区整合部门、乡镇力量,加大竹编人员培训、产品研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和企业引进等工作力度,计划全年完成竹编工人培训1100人次,组建成立竹编专业合作社9个,实现竹编产业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林农年增收300元以上,创建具有雨城特色的竹编品牌。

  雨城区还将引导农户实现家庭成员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乡(镇)、村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班,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庭人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特别要加大以剪纸、绳编、纳鞋底、竹编等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做到既增产又增收,同时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让新生活进万家

  “通过‘新生活进万家’行动,帮助广大群众掌握科学致富新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新习惯,展示文明和谐新气象,重塑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雨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生活进万家”活动是全面实现重建新村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抓手,是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和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前提。

  据悉,“新生活进万家”活动是雨城区灾后重建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惠民富民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活动由实施“三大行动”(生活新习惯、生活新技能、生活新气象)和“九大主题活动”组成,包涵文明评选、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文化重建、综合治理、文化下乡、健身问题、对口帮扶等内容。

  记者宋丹青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