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製品因為重量輕、原來價格便宜、這麼不易碎,多種都在臺灣人的塑膠塑膠食衣住行育樂中隨處可見,幾乎成為常民生活的回收回收一部分,因此,認識塑膠如何回收再利用,材質就成為重要的辨識環保課題。根據環保署的碼上統計,臺灣一年的原來塑膠容器回收量就有18萬5,881公噸,占廢容器回收量的這麼4成之多。

讓我們來複習一下,塑膠容器回收三步驟:沖洗、塑膠塑膠壓扁、回收回收分類。認識而且別忘了,進一步細分類則是要看「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的編號喔!
編號1是PET、編號2是HDPE、編號3是PVC、編號4是LDPE、編號5是PP、編號6是PS、編號7是其他,包含以上六類以外的所有塑膠種類。想知道更詳細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瞭解這七個神祕的數字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吧。


編號第一號的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因為韌性好、重量輕、耐酸鹼,經常被用來作為盛裝碳酸飲料、茶的寶特瓶。近來食用油、藥品、化妝品等容器也越來越常使用PET材質。 PET的瓶身特徵是一體成形沒有接縫,底部會有一個圓點。PET是回收量最高的一類,占塑膠容器類回收總量的55%。臺灣的寶特瓶再生纖維紗發展得相當成熟,可以再生製成衣服、帽子、提袋等各式各樣的紡織品。

PP和PE(編號2、4、5)民國105年的回收量總計是7萬7,268公噸,占塑膠容器類的42%。PE和PP製作成容器外觀相似,兩者相比,PP表面比較粗糙,更有韌性。它們像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許多製造商經常使用PE製作瓶身,而需要高硬度、高強度的瓶蓋和把手等部件,就使用PP來製造,下次可以觀察一下牛奶的瓶身和瓶蓋喔。
PE因其優良的抗酸鹼特性,在工業跟生活上都是應用最廣的塑膠,常見的各種塑膠袋、塑膠模為LDPE(低密度聚乙烯)材質,各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則是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質,HDPE熔點高、硬度大、耐腐蝕,也常做為牛奶容器。PE回收處理後,經塑膠射出,可以再製成垃圾桶、腳踏車踏墊等有彈性的塑膠製品。
PP容器可耐熱達100℃~130℃,特色是可以用蒸氣消毒,常被製成豆漿、米漿、純果汁、優酪乳等飲料容器。洗衣槽、籮筐等需要高耐用度的用品也經常使用PP製作。回收處理後,可以再製成為電器外殼、輪子等有彈性的產品。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品質環境安全部許祥瑞經理表示,PET、PE、PP這三類塑膠容器的回收占九成,這三種材質在回收處理的第一線回收場就會做分類,粉碎後還可以透過比重分選挑出漏網之魚,因為PET比水重,而PE、PP比水輕,透過清洗浮選的過程,就能夠把PET分開,但是PE、PP就難以透過這個方式分選,需要在前期以人工或近紅外線機器進行分類。
其實,PE、PP好朋友,基本上大同小異,二者都是碳氫化合物,沒有其他元素混進,只是一個是兩個碳、一個是三個碳,許祥瑞經理說明,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是積木玩具,一個是兩節、一個是三節,回收處理過程如果互相摻雜,一成以內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你也可以在家裡找一找,可以找到編號1~7幾種塑膠呢?我們看完了回收量第一名的寶特瓶,以及PE、PP好朋友,請期待《回收綠報報》繼續為你揭曉編號3、6、7的神秘面紗囉。
參考資料: 環保署基管會「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
想看更多環保回收相關資訊,歡迎訂閱【回收綠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