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影評】電影中的記憶與政治:《梅艷芳》刻意遺漏的反抗暴政精神,其他港片會記得

《梅艷芳》其實是影評與政艷芳遺漏一部關於記憶與政治的電影,什麼在影片中出現,電影的反什麼在影片中消失,中的治梅政精都是記憶關於記憶的政治。

我認為整部電影把梅艷芳塑造成某種程度上不凡的刻意抗暴人,這固然是港片可以預期的;但過度的不凡,又顯得有失了點人性;除了第一段戀情的會記分手與因被大老所迫、避走泰國等段落,影評與政艷芳遺漏幾乎在片中我們少見梅艷芳的電影的反脆弱與人生跌宕。而就算是中的治梅政精上述兩段的低潮,電影裡也只是記憶輕輕帶過,對於其內外交逼的刻意抗暴心情與孤單寫照,似乎還遠不及於她姐姐結婚前、港片一段她夜夜買醉的會記時日。

這樣的影評與政艷芳遺漏敘事,產生了值得玩味的訊息,那就是梅艷芳不管再多有成就,沒有婚姻始終都是她過不去的關卡。因此,片中描繪她嫉妒姐姐結婚、當伴娘試婚紗時故意大遲到;縱使到了,仍和姐姐口角、負氣而去;最後甚至夜夜買醉,一醉不起、失聯倒臥家中……

其實,影片從一開始的敘事就是相當傳統的「女大當嫁」邏輯,即使這是梅艷芳的一個遺憾沒錯,但電影敘事把它放得這麼大,幾乎快成了電影的主軸。首先,電影從梅艷芳小時候跟隨姐姐走唱開始敘事,從小就被訓誡不能錯過演出,以免長大會嫁醜丈夫。第二點是縱然梅艷芳、梅愛芳兩姊妹情深如許、一起走唱、成長,直到梅艷芳功成名就,長姐也如母親般呵護著她,但這些在電影裡卻都不如梅愛芳比梅艷芳早婚而讓她懷恨、妒忌?

相較於電影中,對於日本藝人近藤真彥的「洗白」,曾在情感上辜負梅艷芳的男人,卻再現得如此溫柔敦厚、為情不惜犧牲事業的形象/假象,跟梅艷芳這女人的善妒可說是一個高度反差的對比與某種程度的性別/情感謊言。而電影中對梅艷芳的第二段戀情,在因得罪大老走避泰國之際,雖然鋪陳較多,但對於兩人為何會在問題得到解決後,可以回香港,兩人同甘共苦、否極泰來之際卻突然分手,交代得不清不楚,而顯得唐突。

倒是她與張國榮的另類「姊妹/閨密」情誼,讓人印象深刻。兩人從夜總會作伴演出而相識,到後來成為彼此重要的友人。整部電影我認為拍得最好的一個鏡頭便是張國榮和梅艷芳在《胭脂扣》的拍攝現場裡,兩人表面上拍攝戀人相擁,實際上卻是展現了另類的「姊妹情深」。

在這一幕裡,鏡頭從上俯拍兩人躺在臥榻上,張國榮說,接不接這部電影拍倒是其次,實在是知道梅艷芳(剛失戀)難受,才特意來相伴的,接著張國榮從背後將梅艷芳相擁、輕撫輕拍彼此的手,相牽相知也相惜;似乎從張國榮的口中,一方面道出梅艷芳所難以表達的失戀低潮,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兩人超越男女之情。這一幕《胭脂扣》裡兩人抽鴉片生死相許的場景,變成《梅艷芳》電影中兩人生死相依的情景,令人為之動容。

但這兩個「閨密」,卻也把各自的苦往心裡吞,在2003年張國榮跳樓身亡時,梅艷芳在影片裡不僅泣不成聲,更敲著玻璃說道:我們兩個人的表演從沒採排過,怎麼這一場喪禮,倒是你先替我採排了!心疼與心痛之情,溢於言表。

截圖_2021-12-30_下午10_59_11拷貝Photo Credit: IMDb
 

我認為電影中展現梅艷芳和張國榮的感情,從年輕的相遇到中年的相伴,反而拍得比前兩段戀情好多了,有劇情的鋪陳、有情感的累積,有另一種年輕無畏的真誠(如首度相逢、天台談話),也有歷盡滄桑、生死與共的情感,私心認為若能多拍點類似的場景,《梅艷芳》電影的深度應該可以擴展許多。影片中將許多梅艷芳公開的神采、與私人的情感都匆匆帶過,實在可惜。

第一次嘗試電影演出的女主角王丹妮固然臉形五官與梅艷芳有些神似,令人驚喜,但電影裡另一個令人尷尬的地方是,常常剪接梅艷芳實際演出、生活的片段,穿插其中,固然可以增添影迷們對於梅艷芳的追思之情、重溫感動的片段,但梅艷芳強大的氣場,對比於新人演出的生嫩,不由得高下立判。還有泰國一難及大病之後,梅艷芳的轉變、熟練與堅毅、幹練、老練,王丹妮在電影中的表現仍顯得不夠有層次,就連最後一幕上台前所說的:「我捨不得」(暗示對於生命、舞台的眷戀),那時的表情、容顏,似乎完全不帶歲月滄桑,只有一絲遺憾。

其實同樣飾演張國榮的年輕演員劉俊謙也有類似的問題,兩人在眉宇間都有些神似,卻在表現上,少了些火喉與成熟,也就少了一份巨星的風采與名人背後的孤單。

最後,電影的高潮(?)當然是梅艷芳的告別演唱會,以一席婚紗宣示她嫁給舞台、嫁給觀眾歌迷。這最後一幕縱使是史實,但比起「百變女王」、突破一代性別展演的框架,梅艷芳所創造的一代女神、剛柔並濟的中性形象,幾乎被沒有出嫁──這個對女性而言非常傳統、保守的觀念所淹沒。我不禁要問,這是她最想被人記憶的方式嗎?

在電影裡,梅艷芳常問人:你會記得我嗎?她更在乎的,或許是眾人如何記憶她,親友如何記得她、歌迷世人如何記得她,難道在舞台上拼命三十多年、賣命也引領風騷的她,會希望大眾只是記得她的未婚嗎?如果電影真的在乎梅艷芳被人記取的方式,那或許不見得要在婚家遺憾上面著墨這麼多,也可以在她更有突破的個個引領風潮的流行層面、義行上面記憶她。

電影中固然展現了梅艷芳的許多善行義舉,例如:對於無家者的照顧、對於SARS演唱會的號召與籌備,但卻刻意遺漏了她對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聲援、甚至因此曾婉拒到中國拍攝電影與演出。在中資的影響下,這樣的刻意遺忘固然不意外,但電影以這種方式記憶梅艷芳,卻也遺忘/遺漏了許多屬於梅艷芳的精彩。

2021年金馬影展港片,補充了《梅艷芳》刻意遺漏的反抗暴政精神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