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銘(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
- 再思麥當勞快餐工業(上):動物如何在「工廠化農場」失去生命的再思尊嚴?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七十年代約翰藍儂為反戰而寫的歌,如果要為動物改寫,麥當麼歌詞可會是勞快「resting life in peace」?
亞洲國家動物保護組織自三月發起的抗議麥當勞行動,是餐工聲援產蛋母雞,希望快餐企業正視畜牧業,業下由與並改善運作,大自動物到底讓蛋雞不再被工業化籠飼,感知而擁有正常的再思飲食睡眠、轉身張翅等等的麥當麼平飼生活。
這些要求都不是勞快無的放矢,而是餐工來自英國動保倡議者露絲・哈里森(Ruth Harrison)在1964年出版的《Animal Machines》,所提出農場動物應有的業下由與「五大自由」:免於饑渴、免於恐懼、大自動物到底免於身體不適、感知免於傷害和疾病、再思能夠表現自然行為。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為何連麥當勞自十年前都會提出這些說法,可是對動保理念而言仍有落差?所謂的「五大自由」,又有沒有前提與後續?
知而行難的動保政策
歐洲麥當勞品質保證總監基斯肯尼(Keith Kenny)在《Animal,Ethics and Trade》書內第十五章撰文,說十年前麥當勞已有訂定動物福利政策,但畜牧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各有經營上的優先考慮,而即使麥當勞有專家團隊參與監察,但畜牧外包商成千上萬,良莠不齊,就難以逐一審視。
所以說要配合動保理念,知而行難。
要配合甚麼?就是麥當勞動物福利政策要求畜牧業關懷和尊重動物,也免於動物承受殘酷虐待,同時當然要有恰當照顧和餵飼;很明顯說法是參照自「五大自由」,而這亦相信不單是麥當勞企業的願景,更是不少畜牧業盼望實踐的動物福利,以希望農場動物即便面對工業化大量生產,也能得到善終而成為人類食物。
於是,不少畜牧業也考慮到平飼養雞或放牧養牛,以至豬羊或鴨鵝都不再被困養而「重獲自由」;甚至根據肯尼的說法,由畜牧到運輸及屠宰的所有工序,如果外判商都能考慮為動物免於受苦,就最理想不過了。
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為這個「理想」深思?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以「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所指,要為動物考慮最大的利益,去應付最多的(食用)需要──所以對畜牧業動物的傷害減到最低,大量生產肉食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嗎?
滿足人類的食用前提
提出「五大自由」的哈里森為此其實早有坦白說法。她指出,若果一個人對另一動物不善,當然會被指殘酷;但如果一大群人對一大群動物進行不善之舉,甚至還可以商業為由辯護,卻反而可使虐待看成「合情合理」。哈里森本意批判工業化農場合理化對動物的不人道對待,但說法也是對上文的「理想」提出詰問。
工業化農場的弔詭之處,正在於即便在每個細節都能滿足動物福利的「五大自由」,但主因都是為了大量生產、大量食用,所以就有大量的動物生育與屠宰。而免於動物饑渴、恐懼、不適、痛苦、傷害和疾病等等,都是為了滿足人類食用動物的前提;哈里森說這是把大量動物「合情合理」進行屠宰的預設,而這個預設是考慮人的食用需求,先於動物的生命倫理。
如果要考慮生命倫理,那又會是甚麼?比如動物能否自然成長、終老才去屠宰──禽畜壽命最長是二、三十年,這已是「五大自由」不能觸及的問題了,因為工業化農場要滿足大量生產,沒有可能花上長時間等待動物老死。
所以「五大自由」只是從一個反面的角度,去免除一連串動物的受苦說法;而對動物唯一的正面肯定,是「自然行為」──不過這個「自然行為」,不包括「自然終老」。
文首假設要為動物改寫約翰藍儂的〈Imagine〉,「resting life in peace」會是尾聲,但關乎工業農場動物的生死,卻有倫理爭議──那是讓牠們自然老死,屠宰食用才是「rest in peace(安息)」?抑或像現行不少畜牧業做法,讓動物無痛致昏再屠宰,滿足了「五大自由」就算是「安息」?可見「安息」之說畢竟複雜,而夾雜了人類食用的功利考慮,又是否屬於「自然行為」,就可圈可點了。
農場動物的感知需要
要說「五大自由」的前提和界限,會是長篇的倫理思辯;不過亞洲動保組織的抗議麥當勞行動,就說出一個突破關鍵,正是聯署網頁的一段「母雞身心健康深受威脅,因巨大緊迫造成體弱,常出現呼吸與消化道等各式疾病……」。
前提當然是「五大自由」所指動物困養所造成的生理問題,但以上引文重點不單在「身」,更在「心」的健康,而這正是近十年來在歐美動保論述中指出的「感知(Sentience)」。
法國、加拿大和哥倫比亞等國家自2015年在民法中列明「動物非物」,承認動物作為有感知的生命以來,工業化農場的動物福利討論,也要考慮到如何理解動物的「心」,是為感受和知覺。布里斯托大學的畜牧管理學教授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自1994年出版《Animal Welfare: A Cool Eye towards Eden》,本來是完善農場動物福利的經典,但他之後十年都不停補充,交代考慮動物的感知需要。
伯斯特指出感知涉及情緒與動機,而那除了是動物的生理使然,也是外在環境對動物引起刺激,而任何讓牠感到舒適或苦惱的物事,都會轉化成牠的認知,理解到甚麼對自己好或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