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两岸“名”迹|在福建漳州“遇见”林语堂
中新社漳州1月1日电 题:在福建漳州“遇见”林语堂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我是名漳州府平和县的人,是东西一个十足的乡下人。”“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问两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岸迹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文学大师林语堂写下的福建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漳州热爱与依恋。 林语堂,林语福建漳州人,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东西学者、问两翻译家、岸迹语言学家,福建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漳州近日,林语中新社记者走进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名林语堂故居、林语堂文学馆,以及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林语堂纪念馆等处,同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一起追寻林语堂的足迹,零距离感悟语堂文化。 “山乡的孩子”:从坂仔走向世界 坐落于坂仔镇的林语堂故居,白墙黑瓦,掩映在葱茏绿树间,格外恬静。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于此。 距故居不远处,是林语堂作品里描写到的西溪及美丽的自然风光。闽南的山川风情给少年林语堂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说自己“天真、率直、自然”的人格来自大山,并自称是“山乡的孩子”。 这位“山乡孩子”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语堂的宏伟志向。”林语堂文学馆馆长林秋辉对记者说,林语堂才学广博,学贯中西,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成为东西文化交流使者。 林语堂故居内陈列着他各个时期照片、书法名家为故居创作的作品,还有林语堂童年时代的餐桌、米桶、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品,林语堂就读于铭新小学的讲台、课桌、椅等。 “这间铭新小学教室创建于1890年,林语堂6岁至10岁是在这间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的。”带着记者参观林语堂故居的林秋辉说,林语堂的父亲不仅是一位牧师,还是这间小学堂的教师。“林语堂读书时坐的位置是最好的,坐在二排二号。” “林语堂的一生可以说跟‘二’很有缘,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又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那里毕业。”林秋辉笑言。 林语堂大学毕业后即到清华大学任教,婚后携夫人赴美国、德国留学,主要研读比较语言文学,先后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及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他学成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1924年,《语丝》创刊,林语堂与鲁迅、周作人等同为此杂志主要撰稿人,在这一时期写了很多进步文章。1932年始,他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1936年,林语堂举家赴美,专事写作。他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书,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人的性情、哲学。 林语堂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林语堂著作700多种,其中中文版和外文版各300多种。他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0多种文字,读者遍布全球各地。 在林语堂故居旁,林语堂文学馆立地而起,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的馆名尤为醒目。馆内辟有“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四个展厅,全面展示了林语堂的毕生成就和他与平和坂仔的联系,解读了从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语堂的家乡情缘。 近年来,平和县规划建设林语堂故居文化核心区,主要建设林语堂生平展览馆、作品展览馆、多功能会议厅、国学馆、茶室、室外景观绿化等附属配套设施,打造林语堂文化品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讲闽南话:在台二十四快事之一 平和坂仔是林语堂的出生地,而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是他的祖籍地。林语堂纪念馆就建于天宝镇,2001年10月8日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由一座主展厅及两座附属圆楼组成。 “整个纪念馆的外形结构体现西方建筑的特色,而屋顶是中国的琉璃瓦,象征他中西合璧的思想。”在林语堂纪念馆前广场上,林语堂纪念馆副馆长钟艺泓手指一面墙告诉记者,这面墙设计成一本书,是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写照。 “在我们眼前的是林语堂的雕像,背靠宝岛台湾,面向祖国大陆,说明他身在台湾心怀大陆;身着中国式长衫,脚穿西式皮鞋,可看出他的中西合璧风格。”站在林语堂雕像前,钟艺泓讲解道,雕像下的是一片莲叶,寓意“莲叶带他慢慢飘回到家乡”。 1966年定居台湾后,林语堂难忘乡音,梦绕家乡。“在台湾,听见邻居讲闽南语,北方人不懂,他却懂。”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他把听乡音列在其中,当成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之一。晚年,他还按闽南话语音编写一首五言诗,忆述家乡的民风民情:“乡情宰(怎)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如此)……” 林语堂纪念馆内,有一幅林语堂的墨宝,是他给女儿林相如乔迁新居时所题的一副对联。讲解员说,这副对联化用辛弃疾的词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雨点山前”,林语堂按闽南语的读法特意将原句的“雨”和“点”调换顺序,“讲闽南语是林语堂先生的快乐之一”跃然纸上。 林语堂的许多文章,也都融入了闽南话、闽南文化的元素。其中,体现最为集中的是他1963年写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钟艺泓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林语堂先生对初恋女友的回忆,还是闽南文化的传播。 追寻乡愁:台北故居“回家” 在漳州,有两处林语堂故居,一处在他的出生地——坂仔,另一处在他的祖籍地——天宝。位于天宝镇五里沙村珠里社的林语堂故居,距林语堂纪念馆300多米,是仿照台北林语堂故居而建的,与台北林语堂故居一样取名为“有不为斋”。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笔下的台北故居坐落于阳明山腰,由他亲自设计,建于1966年。 “林语堂在台北阳明山的故居,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模式,结合西式拱门、西班牙式螺旋廊柱,配上中式窗花,体现大师的中西合璧风格。”钟艺泓告诉记者,台北故居的阳台是西偏南30度,站在阳台可以遥望家乡漳州的方向,可见林语堂晚年对家乡的思念。 按照林语堂晚年自述,因为思念家乡,一直想迁居漳州,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回乡,只能选择定居台湾,与家乡隔海相望。“林语堂晚年选择定居于台湾,因为台北的阳明山貌似福建故乡的山景,在那里他可以听见亲切的闽南话,就如置身于景色秀丽的漳州老家。”钟艺泓说。 为了圆林语堂的回乡梦,漳州市芗城区把台北林语堂故居“复制”回他的家乡,让游人在他的家乡也可以“看见”台北故居,追寻他晚年的生活足迹,寻觅他的乡愁。 天宝林语堂故居2017年开建,2018年初对外开放。这座红瓦白墙的两层建筑,内设书房、生活场景、展馆三大部分,从结构设计到房屋摆件,皆按台北故居实景还原。故居内增设的林语堂蜡像及梦回馆,让参观者在“遇见”林语堂的同时“读懂”他的乡愁。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漳州的‘虎渡桥’(江东桥),青石砌成的大桥墩子上,架着整块的三尺见方两丈多长的大石梁,一根根并排,一组组衔接着,连接着几十丈宽的江岸。这么厚重的石头,当初是如何安放上桥墩去的,我至今仍然不解。”林语堂笔下,那梦绕魂牵的乡土气息里浸透着他的乡愁。林语堂的快乐童年基本上是在坂仔度过的。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坂仔的文字至少有上万字。 如今,在漳州,走过坂仔清澈的花山溪,或沿着语堂小道穿行于天宝万亩香蕉林间,不经意间总能“遇见”林语堂。 近年来,台湾专家学者也频繁来到漳州,探访林语堂的祖籍地和出生地,探寻林语堂童年的足迹,交流研讨林语堂学术思想。伴随着两岸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有关林语堂的研究已成为海峡两岸学术界一个热门话题,共同的林语堂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完)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村K30强“战力”盘点 ROUND 1|2024广东乡村歌手大赛
- 错过了伟业计量线上研讨会直播?别担心!这里可以观看精彩回放+获取课件!每周五上午09:30准时开播,敬请期待!
- 浙江萧山:依法取缔16个非法回收电动自行车“黑窝点”
- 福建发布暑期汛期特种设备安全提示
- (有片)烏稱在第聶伯河左岸推進 俄稱擊退烏進攻
- 宁夏石嘴山:疫情防控不松劲 假期监管不断档
- 民進黨發聲明為性騷案道歉 賴清德面對媒體3度追問「沒回應」
- 我国学者发现牦牛适应青藏高原环境的分子遗传新机制
- 以軍空襲加沙地帶北部 造成至少8人死亡
- 會考英文這題送分! 心測中心認疏失:和4年前參考題「一模一樣」
- 今各地多雲到晴!明晚又有鋒面報到 西半部防雨彈
- 民调:大部分X用户认为美国应对俄乌冲突负责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滁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选举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名单_
- 中國駐巴布亞新幾內亞大使慰問當地遇襲僑胞
- 2024年10月17日昌盛花园小区及沿街商户停气通知_
- 福建:召回童鞋童裤、湿巾、儿童版口罩等5批次儿童用品
- 甲醇中乐果溶液标准物质:农药残留校准的专业标准物质
- 六福村也收恐嚇信!全面閉園巡檢 今日已入園補償方案曝
- 英國發表聲明:2024年起將禁止從俄羅斯進口鑽石
- 安徽滁州发布装修消费提示:签订装修合同 警惕“消费陷阱”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