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理解邪惡》:從自體心理學來看,恐怖組織為成員提供許多重要的心理功能

文: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

恐怖分子都具有病態人格嗎?

很少有針對個別恐怖分子的理解理學來看理功詳細心理學研究。有些作者認為,邪惡大多數的從自恐怖分子並沒有顯現出嚴重的精神病理現象(Post, 1990;McCauley, 2004)。如果這個發現是體心正確的,可能表示他們的恐怖心理結構與我們其他人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是特殊的宗教、社會情境讓他們轉向極端主義的組織。在伊斯蘭極端分子中,為成這些情境包括了復仇的員提需要、對佔領強權所強加的供許屈辱、挫折感到痛苦、多重的心與西方社會相比,理解理學來看理功他們的邪惡社會生活標準低下,或者,從自被他們認為是體心美國傀儡的獨裁者所壓迫。

他們寧願在仇恨與抵抗中感受到自己的恐怖強大,而非軟弱與無能為力;他們也很容易受到極端主義傳教士的影響,這些傳教士可能透過引用聖戰主義的意識形態,以及對古蘭經的激進解釋來發洩他們的憤怒。尋找理想化形象的年輕人可能會被這些有魅力的人、理想主義的作為所吸引。他們的貧困、地位低下,以及受壓迫感所帶來的痛苦都能透過行動撫平。有鑑於他們所處的情境,某些行為可能是可以理解的,並不一定是源於顯著精神病理的結果。

然而,沃爾肯(Volkan, 1997)、德莫斯(DeMause, 2002)、拉奇卡(Lachkar, 2013)及皮文(Piven, 2004)等作者堅持,除非恐怖分子患有心理障礙症,否則無法執行大規模屠殺。就這幾位作者看來,至少有一些恐怖組織成員是深受創傷的人,他們在童年時期遭受長期的身體虐待和羞辱、在成長過程中感到不安全、不信任他人、討厭被動的感覺,並且害怕任何侵犯他們界限的行為。被動的感受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他們覺得必須避免任何這種對自己的看法,為此,他們將被動轉變為主動,他們不再是受害者,而是將他人變成受害者。藉由貶低他人,他們維持了自己的自尊、造成惡性自戀,這種惡性自戀可能會壓抑道德情感,並正當化反社會的行為與殘酷的舉動。

由於童年所遭受的剝奪與貧困,他們經常是偏執的、認為世界是一個糟糕、危險的地方。他們會以政治上的解釋合理化自己的暴力傾向。這些人往往因為經濟剝奪、喪失土地、喪失公民自由,或者國家的壓迫,而受到恐怖組織的吸引;這些因素會引發自戀式憤怒,個體可能因此加入恐怖組織。任何個人的軟弱感都能被分裂出來,投射到外在群體上。

從自體心理學(self-psychological)的觀點來看,恐怖組織為成員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心理功能,每個功能都會對自戀脆弱的成員產生持續影響。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會促進個體對其他成員產生一種雙生(twinship)或另我(alter-ego)移情的經驗(Kohut,2011);與和自己一樣的人在一起,是很有幫助的。在某些方面,群體成為自體(self)的延伸,或者是群體自體(group self)的一部分。個體對具有魅力的領導者產生理想化的移情,而群體成員所提供的相互支持、接納,具備著重要的鏡映功能。

群體的意識形態也能維持個人的自我感。群體內的這些自體客體經驗,有助於個體的自我凝聚、情緒穩定,讓個體擁有歸屬感、同時讓群體成員相互依賴。群體為個人提供了缺失的內在心靈結構,以對抗內在的空虛或孤立感。如果個體因為受到敵人的迫害、羞辱,而經驗到自戀式憤怒,那麼暴力行為就能表達個體復仇的渴望與仇恨,並賦予個體自己很重要的感受。除了這些因素外,我們還可以加上群體酬賞的功能,例如興奮、展示勇氣的機會,更不用說個體加入群體所能獲得的權力感了。

對某些恐怖分子來說,對群體的認同感、從參與群體的活動中所產生的認同感和個人意義,以及群體所滿足的心理需求,會讓他們難以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群體的生存甚至變得比實現政治目標更為重要。

皮文(2004)試圖以心理動力學的方式來解釋伊斯蘭恐怖分子的行為;有些作家不接受以純粹的政治解釋方式來理解恐怖主義,他是其中之一,他認為這種方式不足以解釋恐怖分子謀殺人們的憤怒程度。在他看來,政治和宗教無法解釋恐怖分子對感官享受(sensuality)的厭惡、蔑視女性,以及將自己的神學強加於他人身上的需要。皮文認為,犯下殘忍與暴力行為所需要的缺乏同情之條件,並不僅源於政治不公;在他看來,這種缺乏同理的原因一定是源於嬰兒時期的忽視與虐待。皮文主張,恐怖分子往往缺乏健康的心理結構,而這種心理結構通常需要良好的母嬰照護關係才能夠發展出來。

缺乏這種健康的心理結構造成了他們社會病態、厭惡女性的人格:「充斥著對女性的敵意與壓抑的恐懼。」對他來說,這樣的男性是為了克服自己病態的憤怒和焦慮,而虐待與貶低女人:「那些鄙視女性的人害怕女性,而且需要對她們進行報復。」,並將對母親忽視自己而衍生的憤怒轉移到所有女性身上。這種人需要自己鄙視的事物,但他認為自己對愛和性的需要是令人厭惡的弱點,那讓他變得脆弱。

貶低所有女性的社會灌輸方式造成了這種厭女症。女性在他們眼裡是天生低人一等的,「軟弱、凌亂、污染及被閹割的」。男性的弱點和情感需求等同於被閹割的女性氣質,因此,厭女症代表這些男性對無助和貧困的恐懼被移置到了女性身上。由於這些男性早期在情緒上沒有得到滋養,不得不將女性視為惡魔。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