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傅聰——鋼琴聲中的東方意藴(下):鋼琴藝術中的「曲」與「藏」

上篇:傅聰——鋼琴聲中的東方意藴(上):音符奏完,不代表音樂真的傅聰方意結束

另一邊廂,相較道家哲學的鋼琴鋼琴「遠則返」,許多西方鋼琴家呈現了「遠不返」的聲中線性時間概念。彈奏此樂章的藴下藝術最後兩個小節,他們傾向漸漸減慢速度,曲與賦予音樂一種結束將至的感覺,而最後的傅聰方意和弦也順理成章成為樂曲的目的地。(參看影片一)這顯然是鋼琴鋼琴線性時間的思維,就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聲中一齣完整的藴下藝術戲劇,總是曲與擁有「頭」、「身」、「尾」的傅聰方意結構,那樣劇情才能順著時間發展。鋼琴鋼琴

影片一:傅聰與Fialkowska分別演奏的蕭邦奏鳴曲

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再舉一例就是魯賓斯坦與傅聰演奏的莫札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K. 491)。前者在第二樂章結束前的十多個小節已經開始減慢速度,鋪排結尾,最後音樂就在一串降E大調的琶音終結。相反,傅聰的演奏,由始至終保持同一速度,有趣的是,他在最後的琶音群,強調帶出來的並不是主音(tonic)的降E,而是屬音(dominant)的降B音,頓時增添了音樂的懸疑性。 我想,如果魯賓斯坦畫出的是句號,那麼傅聰寫上的,更像一個問號。後者的演奏,讓我聯想到莊子《齊物論》結尾部份的連串問題(問號):「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莊子就是不喜歡妄下定論吧!因為結論即終結,而疑問卻是生生不息。或許,音樂也能這樣理解吧!

曲,曲折,是文學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結構因素,甚至往往成為作品的主調。稱之為歌曲,表明歌唱離不開跌宕、婉轉、悠揚,聲浪多曲,波狀推進,絕非直著嗓子吼叫……曲線之美,由於不斷變換著運動的方向,擴展了活動的空間……梅蘭芳在小小的舞台上走S形,為了衝破舞台場地的局限;林風眠在方形畫幅中用弧曲線竭力營造無盡的宇宙空間。

吳冠中〈曲〉

若西方線性時間講究的是「直」與「方」(方向),那麼東方文化的循環時間則是「曲」與「圓」的美學。在西方語境中,曲線一般象徵優美與動感,屬於外向型的展現。朱良志在《曲院風荷》一書中談到:「在中國的美學觀念中,曲線富有和西方不同的意思。曲線代表一種自然本有的節奏,它是非人工的,非幾何性的。曲線代表宛自天開的精神。從審美上說,柳暗花明,山重水複疑無路,忽然開朗,帶來一種審美的驚奇感。曲線是柔和、溫雅的,反映了中國美學重視和諧的精神。」在我來說,「曲」還引伸了另一個重要的藝術概念——藏。因為必須有「隱藏」的東西,才要透過迂迴曲折的方法把它們掌握。所謂「曲徑通幽」、「曲盡奇妙」正是此意。這也解釋了為何傳統的中國人相比西方人更為內斂,說話更爲委婉。

對於研究傅聰的鋼琴藝術,我認為「曲」與「藏」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字。在他的演奏裏,「藏」這個字,有著兩個不同的解讀方式:第一,把隱藏的東西發掘出來。第二,把外露的事物隱藏起來。前者的例子是傅聰彈奏的瑪祖卡舞曲,他永遠不把左手的音符看成純粹伴奏,而是設法把隱藏的節奏與旋律呈現出來。另一邊廂,傅聰卻喜歡把樂句重要的音符或旋律高音的地方「藏」起來。

譬如比較Daniel Baenboim與傅聰演奏的蕭邦《降A大調練習曲》(Op. 25 No. 1),前者是西方演奏家典型的套路,他們一般把樂句最高的音符視為音量上的頂點,就像三角形的尖角部份,因此把音符奏得額外響亮。例如第30小節的降D音及第31小節的C音。(圖四,紅圈)這樣的處理,音樂有著明確的方向性,符合聽眾的心理期待。相反,傅聰在詮釋同樣樂句時,方法截然不同。

當音樂走到高音時(圖四,紅圈),他非但沒有把音符奏得響亮,反而用了「弱奏」的方式設法把它們「藏」起來。這不單去除了聲響上的稜角,也在音量上形成了「S形」的曲線轉向。相比Barenboim的直截了當,傅聰的演奏更為委婉含蓄,心理變化也更複雜。(參看影片二)這位中國鋼琴家曾說:「不要碰到高音就響起來,高的音要想法藏起來,深刻的音樂都這樣,只有在簡單的音樂裏,高音才響起來。」(《望七了》,291頁)若用中國書法來比喻,傅聰的演奏屬於「藏鋒」——不露筆尖,講求渾圓,力在內而不外泄。

Screenshot_2022-10-12_at_4_55_58_PM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四:蕭邦練習曲(Op. 25, No. 1 第29-32小節)

再舉一例,就是海頓《C大調鋼琴奏鳴曲》(Hob. XVI:50)的第二樂章,我們可看看第17小節最高的那個F音(圖五,紅圈),再聽聽Alfred Brendel與傅聰的不同詮釋。首先,從第16小節那組三十二分音符(圖五,黃圈)直到下一小節的F音, Brendel用了一個漸強(crescendo)的方法處理,觸鍵清脆利落,並將最高的F音彈奏得非常亮麗。相反,傅聰的演奏呈現一個曲線的弧形,他刻意「藏」起最高的音符,音色圓潤而不尖銳,樂句聽起來更是內斂。(參看影片二)這令我想起黃賓虹畫論中的幾句話:「玉以剛折,金以柔全,轉處用柔,所謂如折釵股。否則妄生圭角,惡態橫陳,恣意縱橫,鋒芒外露,皆不圓之害也。」(《黃賓虹談繪畫》,177頁)賓翁所說的「轉處用柔」,用筆如「折釵股」,不就是傅聰所「藏」的高音嗎? 而「圭角」不就是傅聰著意去掉旋律的稜角嗎?看來繪畫與音樂是相通的!

Screenshot_2022-10-12_at_4_57_14_PM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五:海頓鋼琴奏鳴曲(Hob XVI: 50) (第二樂章,16-17小節)

影片二:Barenboim與傅聰分別演奏的蕭邦練習曲、Brendel與傅聰分別演奏的海頓奏鳴曲

當然,這不是說傅聰的演奏只有柔弱而沒有強悍的一面,只是從微觀層面看,他「內斂」的部份跟大多數的西方鋼琴家,有著較明顯的差別。就像中國文化所講的陰陽、虛實、疏密、抑揚頓挫等等,它們偏向以弱為先(陰、虛、疏、抑),強為後(陽、實、密),是一套以靜制動的哲學觀。由此引伸的,就是中國美學極為講究的「虛實」問題。

聆聽傅聰演奏時,我想像一位來自東方的人士,當然不是傅聰本人,而是我幻想出來的人物。他像是出自《莊子》或《今古奇觀》之中。他的演奏如魅如幻,在「道」精神引領下,由一隻穏健沉着、從容不迫的手所操縱,就如古老中國的畫家一般。

赫曼・赫塞《致一位音樂家》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