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云云旅居海外的每個迷台灣人,最念念不忘的南洋料理是什麼,滷肉應該是印尼也為第一名。
然而,華人滷肉不僅是家庭台灣人的最愛,它同時是都有的滷道連當地的荷南洋華人最熟悉的味道之一。在印尼,專屬殖民之著滷肉稱作Babi kecap,肉味或Babi masak kecap,長期意思是蘭人「豬肉煮醬油」,或「醬油豬肉」。每個迷Babi是南洋指豬,Kecap是印尼也為指醬油,而masak則是華人煮的意思。凡在華人家庭生長者,家庭滷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記得,兒時我經常到大姨家和表哥表姊玩,每到用餐時刻,阿姨就會為我準備餐點,餐桌最常出現的非滷肉莫屬,即使沒有油嫩的滷肉,至少白飯也會淋上濃稠的滷汁。
前陣子,我和人在印尼大阿姨通電話,聊起阿姨家的滷肉,高齡80歲的她笑呵呵的誇讚我記憶好,竟然還記得她燒的滷肉。大阿姨笑說:「印尼巴東人有仁當牛肉(Rendang),咱們華人有滷肉,一樣耐放,而且越放越香。」
大阿姨做的滷肉是向她婆婆學的。大阿姨說,她婆婆廚藝高超,能燒出一手好菜。大阿姨22歲嫁進婆家後,每天跟在婆婆身邊,協助料理全家三餐,久而久之,學會許多菜,滷肉便是其中之一。
大阿姨婆家來自福建漳州龍海石碼,記憶中她家的餐桌常有雞卷、滷肉飯、炕肉飯,這幾道菜是我大姨丈的最愛。大阿姨每周會用大砂鍋煮滷肉,全家一周可吃上兩三次滷肉飯。
在大阿姨巧手下,滷肉醬汁濃稠,液色琥珀,五香蒜氣氤氳,微甜回甘,習慣加上幾顆水煮鴨蛋,滷倒入味。相較於滷肉,我更愛大阿姨的滷鴨蛋,而大我三、四歲的表哥、表姊無肉不歡,滷肉吃得津津有味,白飯一碗接一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