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美國的中東政策核心是「破碎化」,確保歐亞「邊緣地帶」難以出現強大的單一政治實體

美國作為中東地區的美國主要行為者,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代英國的中東政地帶大的單政霸權身份,但是策核與「猶太-巴勒斯坦」的關係在1914年便於美國內部萌發,兩者之間的心破現強關係性建構甚至比權力質性由來更久。

1914 年,碎化法學學者布蘭岱斯(Louis 確保Brandeis)推動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聯合會(Zionist Organization of America)的成立,並且開始遊說建立猶太國家,歐亞美國猶太人才開始有著較為明確的邊緣建國理念,並且成為美國國內重要的難出利益團體。

即使如此,治實美國的美國中東政策仍秉持現實主義的原則,合理的中東政地帶大的單政運用軍事與非軍事的能力,將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指稱的策核歐亞大陸邊緣地帶(Rimland)化為破碎地帶(shatter belt),使得當地不會再次出現歷史上曾有過的心破現強強大政治實體,確保美國的碎化影響力能覆蓋於地中海東岸到印度洋地區的邊緣地帶。

以色列建國讓邊緣地帶更破碎

1922年,由於鄂圖曼土耳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委託英國託管巴勒斯坦地區,猶太族裔陸續遷入該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更達到60萬人的規模,事實上據有地中海東岸地緣政治地圖的關鍵一隅。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確定支持在巴勒斯坦託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個別成立猶太國家與阿拉伯國家,地中海東岸到印度洋沿岸地區的邊緣地帶更為破碎,當地的身份認同問題更因此凌駕於現代性發展的議程,使得當地的發展更為停滯。

原先在歐洲與亞洲的邊界已有著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教派對立,民族上更有阿拉伯、突厥斯坦、庫德斯坦,以及波斯之間的交錯縱橫,使得原先內生性的地緣政治破碎帶出現新的外部變因,躍升為同時作為東西文明與冷戰期間兩極抗衡的競逐場域。從阿拉伯半島的葉門到庫德斯坦都能見到東西方集團的武器系統,以及各種活躍的代理人團體。

千年不變的歷史性地緣支點

從主要的權力結構來看,由於鄂圖曼土耳其統治時期的歷史因素,土耳其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大體而言並不和睦。另一方面,俄國南向印度洋和地中海的企圖從未減弱,至今仍在敘利亞的托土斯(Tartus)和赫梅敏(Hmeimim)維持基地。土耳其因此也得和西方國家保持關係,透過多邊關係的平衡,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影響力。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