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術北飄者
男性情誼,影評大概極少如此受影壇熱議吧?放眼今(2023)年奧斯卡入圍名單,親密出現兩部描述男人與男人決裂的長期佳片。從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影片《伊尼舍林的浸潤加害女妖》,到比利時最佳國際影片代表《親密》,直男中沒者受只會不約而同,觀點更多凝視著男性在死黨疏遠時,深水那無人知曉、影評難以敘明的親密困境。
然而,長期這卻是浸潤加害兩者唯一的共同點了。以織品做比喻的直男中沒者受只會話,它們一個是觀點更多帶刺的椰棕地毯,一個如輕柔細緻的深水羊毛地毯,同類卻殊異。影評當對白露骨、畫面濺血的《伊尼舍林的女妖》,以男人斷交暗喻國族內戰,《芭蕾少女夢》比利時導演盧卡斯東特(Lukas Dhont)的新片《親密》,卻聚焦少年為適應大環境而傷及友誼的抉擇,對話節制、畫面唯美,諷刺地營造出一片沈靜而溫煦的氛圍。
而那,更近似於開到荼靡的春末時分——當我們還妄想著春之永駐,卻總擋不住夏神,以摧花辣手催落片片凋瓣,爛在底下的春泥裡。而那爛泥居然還有個別名,名喚——男性氣概。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記得小時候,你多努力融入同儕嗎?又是否因此而選擇,與某些人適度切割?合群,本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課,但對伊登丹布林(Eden Dambrine)飾演的里歐來說,這堂課簡直要命地難。有多難?先別急,照例讓我們看張畫吧。
《列奧尼達在溫泉關》,來自19世紀初名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之手,描繪斯巴達王列奧尼達,率300壯士於溫泉關英勇抵禦波斯大軍的場景。
大衛筆下的斯巴達王,超、級、Man!他短髮、他蓄鬍、他眼神堅定,雙手分別緊握著長劍與長矛,更讓人臉紅心跳的是,他衣不蔽體,好身材展露無遺——即使比不上現今IG上養眼的健美猛男,至少在外觀上,符合一般人對男性的想像。
如果你生在斯巴達,卻不像斯巴達,那你很可能和里歐做出一樣的反應。

實況轉播,花樣少年的易容之路
從小,里歐與古斯塔法夫德韋勒(Gustav De Waele)飾演的雷米情同兄弟、形影不離,本以為國中分到同班,堪比幸運之神的眷顧。孰料自己陰柔的氣質、雙方親暱的互動,卻招來眾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明目張膽地以言行霸凌。種種壓力如山雨驟至,讓里歐暗自下了一個決定,只是這決定,意外引燃一枚有去無回的核彈,讓同學與家人無一倖免。
劇本的張力,就來自於非典型與典型男子的衝突。仔細對照兩個主角與班上男孩的喜好,差異山大。班上主流的男生們,熱愛游泳和球類運動,唯一從事的靜態活動大概只有電玩,很可能還是因為遊戲裡充斥著競技與廝殺的快感。
倒是雷米和里歐,一個喜歡吹奏雙簧管,一個則是親手為對方畫下肖像畫(雖然以塗鴉搞笑為主),就連兩人玩的打仗遊戲,也未曾大動干戈,只是假想著敵人迫近,便立馬並肩奔逃,逃向里歐家人工作的花田,逃向那綺麗魔幻的兩人世界...,而在那兒,擁抱、靠睡,都不過是兄弟情的尋常表現。
異數,尤其與主流相悖的異數,總會招致好奇與不解。
走進校園的花美男里歐,自然成為孩子們聊賴生活的消遣。稍好的情況,是被當做談資,在尚不知拿捏分寸的童言童語中,接受女孩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試探。
更不舒服的情境來自同性,「娘砲」、「娘娘腔」、「搞gay」的揶揄不過小菜一碟,動手動腳的捉弄,才是重口味的主菜,讓味蕾震顫,渾身酥麻,麻到失去理智也麻到友誼都可以不顧。
我這麼問只是好奇, 因為以朋友而言你們太親密了。可我沒有不好的意思喔。

好奇心殺死的,不只有貓
好奇心無傷大雅,卻足以餵養冷漠的種子,讓它萌芽、蔓生、挺拔成一堵森嚴的樹籬。
為了融入群體,里歐開始對雷米築牆。下課時,他刻意加入男孩踢球的行列、主動報名參加冰上曲棍球隊,好替自己貼上一個「正常男孩」的標籤,隱沒在樣板但安全的男人堆裡頭,把情感,盡數冰封在酷寒的球場裡。
這些計畫,自然沒有雷米存在的餘地,否則再多努力都可能化為泡影。更要緊的是,千萬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摟摟抱抱身體距離等於零——避免同框,才是「理想里歐養成之路」的最高指導原則。
但一夕落成的冰牆,對敏感纖細的雷米來說,情何以堪?
不告而別,猶如子彈在身上開花,終生難癒。里歐發現雷米又欺身共枕的破曉時分,兩人架拐子扭打,火花比紅牆更紅,逼真的程度,讓人不免憶起幼時與同齡者的衝突時刻,呼吸也跟著急促起來。雷米質問里歐放鴿子的場面,又是一道心靈重擊,對他的難過與激動,感同身受。
好奇心沒有殺死貓,卻殺了人。影片後半聚焦在雷米身後,里歐承受的罪疚感。
正如大多數倖存者一樣,他一開始逞強裝沒事,卻時常暴怒地氣母親、氣同學,在派對上突然失神、落寞,又在夜裡因壓力尿床,對擁抱和體溫的需要,悉數轉向有血緣的親兄弟身上。
直到在冰球場上意外骨折,積壓已久的悲傷,終於得以假受傷之名而徹底宣洩。這樣的安排,巧妙呼應當初兩人打架後,雷米在餐桌上落淚卻託言胃痛的反應。

比傷痛更傷痛的事,是無人扛責
最駭人之處,在於加害者難以指認。
在中學生心智未臻成熟的前提下,指責里歐自私、怪罪同學不友善,顯然過於嚴苛,所以雷米媽媽即使得知真相後,第一時間棄里歐而去,卻很快選擇了原諒(當然或多或少也念在舊情上)。
如果將責難的指頭指向師長,那又如何?怪他們沒有事前教育孩子包容異己、怪他們沒適時介入,乍看之下很合理,但說實在話,孩子們的吵吵鬧鬧能多當真?何況當整個社會,長期浸潤在「直男觀點」的深水中,又有多少人願意逆風擔起可能的反對聲浪,自找麻煩去教育孩子「性別多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