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說故事可治療認知障礙症?當中也有腦神經科學基礎?

談起說故事,說故事可神經很多人會想起「與小朋友說故事」、治療障礙症當中也「童話世界」等,認知像是有腦小朋友專利,但人類原本就有喜歡聽說故事傾向,科學只是基礎隨年齡不同以多種形式展現——兒時孩童喜看故事書聆聽童話故事,成人則傾向以戲劇、說故事可神經電影或音樂等形式聽說故事(Rose,治療障礙症當中也2011)。認知原來說故事需要多項認知能力要求,有腦例如高階思維能力、科學表達能力及創意思維等。基礎現時外國亦有以說故事治療介入手法,說故事可神經以促進認知障礙症患者想像力、治療障礙症當中也創意思維、認知溝通力、提升生活素質。說故事治療(storytelling therapy),當中有科學基礎嗎?

淺談認知障礙症(Dementia)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資料,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的病患統稱,也是一因腦部功能喪失而出現的疾病。它會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例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會逐漸失去;有些病人也會有抑鬱、幻覺或人格改變病徵(香港醫院管理局,2021a)。

很多學術文獻已證實非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能力、情緒及行為問題,減慢患者機能退化和提升生活質素,其中包括認知訓練、現實導向、多感官刺激及其他心理行為治療等 (香港醫院管理局,2021b)。非藥物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不外乎1)建立認知儲備,補償因病變損失的認知功能;2)接觸新事物及多元認知刺激,建立新的神經連接,重塑大腦功能;3)保持身心健康,以多動腦筋、刺激大腦為治療方向(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2019)。那,說故事活動又能做到上述功能嗎?

說故事治療的腦神經科學基礎

在談說故事之前,我們可先了解大腦是如何處理語言訊息。如果說話內容不涉及故事情節,大腦會運用到布若卡氏區(Broca's area)與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兩個區域處理語言,它們是語言的中樞,主管語言訊息的處理和話語的產生、把接收到的語言解碼成為具意思的語句(decode words into meaning)(Nakatsu, 2016)。

unnamed圖片由作者提供

比起單純語言交流,說聽故事腦部牽涉的範疇更多。說故事過程中由於涉及角色發展、情節推進、重大轉節及希望帶出的故事要旨等,上述都不止牽涉上述兩個腦部區域,更涉及到多個不同腦部區域。有研究發現,說聽故事的人的後扣帶回皮質腦區(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簡稱PCC)會得到刺激(Conde, 2019)。這個腦區的主要功能為情節記憶,即關於我們生活情節記憶,如「今天我在車上打了個噴嚏,嚇倒身旁的女孩」,就是一個情節記憶。

PCC與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兩個腦區,被合稱為稱為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亦被稱為敘事聚焦系統(narrative focus)。兩個腦區之間有強烈的連結,並獨立於大腦其他網絡。此系統會不斷翻騰生命的畫面與話語,提取、解讀關於過去的記憶,讓人想著許多關於自己、他人的事情,並藉此建構自身未來(龔佑霖,2016)。

Default_mode_network-WRNMMC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默認模式網絡:靠近大腦前側的部分為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靠近大腦後側的部分則是後扣帶迴皮質(PCC)

刺激「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與快樂激素

另一方面,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能聯繫到自身生命經驗,同樣會刺激腦內的「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是指人在執行某個行為,以及觀察其他個體執行同一行為時所發放的神經元。 此神經元會「鏡像」其他個體行為,就如同自己在進行這一行為一樣。當我們在故事中看見角色的喜怒哀樂,因為鏡像神經元的源故,原來人也會因此產生相似的情感(Ondrejkova, 2020)。亦有腦神經科學學者研究指出進行說故事活動能令大腦釋放催產素 (oxytocin)和皮質醇(cortisol)等快樂激素,讓參與者產生親密、被同理與抒壓等感受(Din, 2020)。

unnamed圖片由作者提供

由此可見,說故事活動比起一般言語進行活動能刺激更多腦部區域、神經元與快樂激素,能達至活動腦筋、刺激大腦作用。而生命情節的回憶與情感回顧更是長者治療活動的核心之一;一般較為人所知的懷緬治療,就是一具個人意義、回顧人生經歷的手法,讓認知障礙症人士正面暢談往事以達成治療效果(莊明蓮,n.d.)。透過聽說故事,患者能以另一方式勾起各種生命回憶,亦同具懷緬治療作用。

在海外例如美國、台灣,已有不同運用以說故事作為治療手法的先例;雖然在香港,以說故事為介入手法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治療仍非常稀有,但由上述所見,這是有一定的腦神經科學基礎支撐。如此能普及被大眾所認識,對一眾認知障礙症患者與照顧者,也許可以是一個治療模式的新嘗試。

參考資料:

  • 莊明蓮(n.d.)〈懷緬治療執行指引〉(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服務發展(長者))
  • 香港醫院管理局(2021a)〈甚麼是認知障礙症?〉(智友站)
  • 香港醫院管理局(2021b)〈非藥物治療〉(智友站)
  •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2019)〈治療方向〉
  • 龔佑霖(2016)〈不要等到貓消失了再來後悔!就從專注、感受當下開始〉(泛科學)
  • Conde, S. M., Robert G. Alexander, Blum, D., Britton, N., Lipska, B. K., Quirk, G. J., Swiss, J. I., Willems R. M., Macknik, S. L. (2019). The Storytelling Brain: How Neuroscience Stories Help Bridge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Societ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9(42), 8285-8290. DOI: 10.1523/JNEUROSCI.1180-19.2019
  • Din, M. M., (2020). "How connecting neuroscience, storytelling, and psychology can create measurable impact for refugee youth."
  • Nakatsu, T. (2016). "How Storytelling Works in the Brain and Why We Need Stories."
  • Ondrejkova, S. (2020). "The Neuroscience of Story: How Stories Change Our Brains."
  • Rose, F., (2011). "The art of immersion: Why do we tell stories?"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