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火神的眼淚》:把自己逼得很緊的徐子伶,如何修復與母親之間的依附困境?

你喜歡追劇或看電影嗎?對我而言,火神何修看完一齣劇或一部電影,眼的依自己最有感觸的淚把角色,其實往往反映了你的自己之間內心世界。

前陣子抽空看完台劇《火神的緊的境眼淚》,整齣劇裡面,徐伶當屬徐子伶這個角色讓我最有感觸。復與附困

「命苦」的母親母親,把自己逼得很緊的火神何修小孩

徐子伶的家庭背景跟我很像,她是眼的依一個從媽媽身上感覺不到愛的人。客觀來說,淚把並不是自己之間她的媽媽不愛她,或是緊的境我的媽媽不愛我,但是徐伶她媽媽與我媽媽都不懂得如何把愛傳遞到子女的心中。她們總是復與附困用憤怒與不滿來表達自己需要被關心的心情,以及期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聲。

子伶媽媽酒後和男方發生關係後被拋棄,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編織了一個故事,要子伶更努力一些,才比得上假想中的那個美國弟弟。而我呢,則是需要更努力一些,才能在我媽媽心中,佔有比我弟弟更多的地位。

我一路求學上的成績都不如我弟弟,子伶則是一直比不上媽媽口中那個假想弟弟。但在追求母親認同的同時,我們卻也很叛逆。子伶選擇了消防隊這個工作,如此一來,就不必一直待在母親身邊了。而我則是從大學之後就老是往外面跑,總是不跟我媽媽報備行蹤,就和子伶一樣,不願意被媽媽約束著。

子伶的媽媽關心她,希望子伶有安全的工作,不要做消防隊員。我的媽媽也並非不關心我,我人生第一場演講她有到場,只是聽完之後就離席了,因為她不擅長表達關心與讚美。

在我母親離世之後,我的爸爸和弟弟翻閱了她生前的日記本,更是滿滿對我的關愛與鼓勵。只是從來沒有一句是親口對我說出來的。

正因為她們不擅長表達愛,又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命苦的位置。子伶的媽媽把她越推越遠,就好像我媽媽生前,認分地照顧外公、外婆,外公過世之後,又每天到安養院看我外婆,卻從未繼承任何遺產。

但她就像子伶的媽媽一樣,我可以感受到這種傳統家庭底下長大的女性,是有許多怨氣,卻不能說出怨恨,於是她的怨氣轉移到了我的身上,於是把我越推越遠。

而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之下,我和子伶都成了把自己逼得很緊的小孩。

有次我在臉書動態回顧上看見,我碩班有個學期修了16學分,也想起大學時期有個學期修了31學分。我總是把事情塞得很滿,好像非得要做些什麼不可,才有可能被媽媽承認「我是一個上進的孩子」。

子伶也是。她做了媽媽反對的消防隊員,也總是把自己逼得很緊,一直到義陽寫給她的遺書裡,都還提醒著她,不要把自己逼得那麼緊了。

徐子伶(陳庭妮_飾)向林義陽(劉冠廷_飾)傳訊息直球告白組成「伶陽CP」《火神的眼淚》劇照。圖為徐子伶(陳庭妮飾)和林義陽(劉冠廷飾)|Photo Credit: 公共電視、myVideo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孩子和母親即便關係不好,依舊會希望獲得母親的認同。這是依附的本能,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即便是逃避依附的小孩,他們之所以選擇不哭鬧、不講心事,也是因為哭了會被罵、說了會被責怪,因此才會學到用這種「壓抑內心情感」的方式,來避免被母親所拋棄。

在劇裡,一直到義陽過世之後,子伶才慢慢地在匆忙之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她想要跟義陽一樣活出自己,因此決定為基層消防員發聲,希望能從法律層面修改消防問題的現況。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我不會說子伶就此脫離了依附的影響,但是我們或許都能慢慢地從人生經歷當中,去調整先天依附所形塑出來的人格特質,用現有的自我狀態,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面對依附困境,該如何改善?

然而,或許有人會問我,像子伶或是我這樣的孩子,到底該如何修復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關係?

我必須坦白說,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畢竟母親對待我們的方式,以及她自己的生命課題,並不是我們能夠輕易撼動的。但我覺得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機會去修復自己的內心?

對我而言,修復依附最重要的就是去看見,看見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怎麼樣的歷程,以及看見自己的生命歷程裡,有沒有其他可能的不一樣?

像是我在母親離世之後,我從父親的口中,得知了母親不一樣的面貌,從而有機會去調整與修正我內心對於母親的看法。

許多經歷依附創傷的人,或許一輩子都沒辦法真正成為一個安全依附者,但我覺得那也不要緊,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意義,看見自己是如何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然後承認自己確實受到了父母的影響。把自己逼得太緊的時候,試著適時地發現這件事,從而有機會做出新的選擇,嘗試走出原先沒有走過的路。

「看見」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很花心力的事。我們花了20年、30年,不斷用同樣的模式對外做出同樣的反應,那些反應歷程早已深植在我們的腦海中。但是我們卻有機會逐步做出一點點的微調,讓自己的生命有所不同。

如果不知道要怎麼著手,我覺得離開家獨自生活一段時間是很有幫助的。讓自己不再每天陷在同樣的制約反應之中,也讓父母不再每天用慣性的反應對待我們,這一份留白,我覺得對彼此都是一件好事。

改變永遠都是困難的,戲劇化的改變更是難以發生,但是些許的微調,卻是我們有機會做到的。

延伸閱讀

  • 母女關係充滿愛恨情仇,源自於「性別相同」
  • 《賢妻良母失敗記》:因「有人要你就不錯了」而嫁人,因筋疲力竭而離婚
  • 《情緒治療》:心理師看《小丑》——「缺乏愛」本身才是暴力的根源
  • 「不安全依附者」如何找回安全感?寫給焦慮與逃避傾向高的人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