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为了志愿服务不掉队 河南一群老奶奶画地图学用“高科技”

为了志愿服务不掉队 河南一群老奶奶画地图学用“高科技”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1-03-16 16:06:04 【字体:小 大】

  

为了志愿服务不掉队河南一群老奶奶画地图学用“高科技”

  依然“坚守”在志愿服务站的高科技左春秀正在帮旅客接热水。 李明明 摄

  “我还可以自己走,为志务谢谢你,愿服用无需搀扶。掉队”近日,河南画地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一位老奶奶正在步履蹒跚地朝“志愿服务站”走去,群老这位近90岁高龄的奶奶老奶奶名叫左春秀,是图学河南省郑州市“老年雷锋团”中的一员,她几乎每天都要到“志愿服务站”报到,高科技做志愿服务工作已近30年。为志务

  郑州市“老年雷锋团”是愿服用一支由铁路离退休职工自发组成的民间志愿服务团队,他们年龄最大的掉队90岁,最小的河南画地也超50岁,目前有40余人。群老

志愿者老奶奶正在耐心地为问路旅客讲解乘车路线。奶奶 李明明 摄

  志愿者老奶奶正在耐心地为问路旅客讲解乘车路线。 李明明 摄

  做不了大事,做一点小事

  当日,回顾起志愿服务期间的点点滴滴,左春秀介绍,团队成立之初,在郑州火车站东广场上,两张桌子,几个板凳,就是老年雷锋团的“办公地点”。现如今“办公条件”好了,服务更需要跟上才行。

  “最初以为民众义务指路、提供热水为主。”左春秀说,“那时车站条件不好,坐车人都是成宿排队,连口热水都没有,所以想着做不了大事,就做一点小事。过去碰到正排队不方便去买吃的,我就给他买俩烧饼。现在大家都吃面包、外卖。”

  谈及近年来车站的变化,左春秀感叹简直是“天壤之别”,从背麻袋到拉着精致的小皮箱,从连夜排队购票到网上购取票。“只要还能够为人民服务,我就要坚持来为旅客做些服务方面的小事,这也是我的动力和所盼。”

行走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上的左春秀老人。 李明明 摄

  行走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上的左春秀老人。 李明明 摄

  为旅客需要,养成“职业病”

  年复一年,郑州站这群“闲不住”的老年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超长待机”的他们已经贴心服务260余万人,而且这群老年人还养成了“职业病”。

  义务服务数十载,这群老人谦逊如初。怕问路旅客记不住路线,特意制作了“指路小条”,这些“指路小条”更是年年更新。

  郑州站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姚淑英表示,除了来志愿服务站,空闲的日子,团队里的多数老人都在换乘公交车的路边,目的是为尽量地摸清楚郑州大大小小的街道。

  “别看我们年龄大,个个都是‘活地图’,在郑州市内,走哪去哪坐几路转几路,有些比你们年轻人网络查询还快嘞。”姚淑英说,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少跑“冤枉路”。

  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年人,他们在日积月累间养成了“服务职业病”。姚淑英说:“我们等公车如看到有人不知道坐哪班车时,就会主动上前帮忙。”

姚淑英正在介绍“更新”的郑州市内乘车路线图。 李明明 摄

  姚淑英正在介绍“更新”的郑州市内乘车路线图。 李明明 摄

  有“五心”更要学用“高科技”

  为坚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传播“郑”能量这群老年人也是拼了。

  姚淑英介绍,志愿服务刚开始,他们总结要做到拥有“五心”,以“热心、细心、耐心、用心、操心”为主要内容服务方法。

老人们用心手绘的公交站示意图。 李明明 摄

  老人们用心手绘的公交站示意图。 李明明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心”服务不仅要延续还要跟上时代步伐。

  “前不久有几位老太太旅行团来郑州站拍照留念,我就同一位年轻人学会了‘延迟拍摄’,手机现在不仅能导航、换零钱了,还能制作短视频,留存自己的永恒记忆。”姚淑英说,老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高科技”不仅需要年轻人多学习,老年人学会更多“高科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郑州站相关工作人员胡淼说,“从这支老年队伍里我看到了爷爷奶奶的影子,看到了那个年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感悟到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宝贵精神。”

  据知,自1992年成立以来,郑州市“老年雷锋团”月均服务4万余人次,单日最高服务量为3400余人次。服务内容从为民众义务指路、提供热水、走失寻人、零钞兑换(手机网络)等,已延伸至迄今的“只要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服务就不掉队。”(完) (李明明)

担心旅客会忘记,老人们特制的“指路小条”等。 李明明 摄

  担心旅客会忘记,老人们特制的“指路小条”等。 李明明 摄

坐落在郑州站西广场上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李明明 摄

  坐落在郑州站西广场上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李明明 摄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