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血緣的認同,未必要去過那地方:「沒有回過媽媽的老家,為什麼覺得自己也是印尼人呢?」

文:王郁晴|照片提供:Isabell

「我想,血緣認同不一定要建立在看過、認地方的老經歷過、必去生活過。過那想像,沒有媽媽也是回過一種認同的方式。」

Isabell對於印尼的家為覺想像來自於旅遊節目,或者是什麼網路上關於印尼的文章,還有自己的自己印尼媽媽M。

從小到大,也印M對她講過許多以前在印尼的尼人故事。M來自印尼華人人口數第二多的血緣山口洋市(Singkawang),在台灣的認地方的老印尼外籍配偶中,來自於山口洋市的必去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Isabell在小時候曾聽過身旁許多人在講「買」外籍新娘的過那故事,也曾聽到常去的飯糰餐車阿姨對她說出「妳媽很乖,不像其他家的誰一樣拿到錢就跑了」,因此她一直不敢對M提到相關的話題。在這之前Isabell不知道自己的媽媽M是怎麼來到台灣的,她很害怕M是不是也像其他人說的一樣,但與其說是害怕,不如說是自卑感在作祟。

直到有次M跟Isabell一起在客廳,看著電視播著印尼華僑來到台灣的節目,這時的Isabell才鼓起勇氣問媽媽為什麼會嫁到台灣?M聽到問題就只是笑著回答:「因為家裡沒有錢阿,希望來台灣後,家裡可以脫離困苦的生活,而且覺得來到台灣可以過上比小時候更好的生活。」即便這段話是笑著回答,但Isabell仍舊能從媽媽的臉上看出現實的無奈。

mpark_news-2022-05-25_13-19-44_300032照片提供:Isabell
Isabell與母親

從那之後,M就常常跟Isabell說她在印尼的日子是怎麼樣的,而Isabell也常常問起關於印尼的事情,這時的她就覺得自己要好好學印尼語,也會主動去了解印尼的文化;也是從那之後開始,她才真正有種認為自己不僅是台灣人、同時也是印尼人的想法。

她從小就是吃印尼菜跟台灣菜長大的,在她的印象裡也有很多好吃的印尼點心, Isabell還沒出外念大學時,也常常跟M一起去印尼小吃店,那是個有很多東南亞調味料的地方,她記得M總是會帶好多好多東南亞的調味料回來,以及許多的印尼餅乾,每次不買滿一大袋就不回家。

她更記得小時候她很不諒解,為什麼媽媽一直想要帶她去打耳洞?她是個會怕痛的人所以不想打,以及為什麼吃飯時會把那個叫作「魚餅」的東西配著飯一起吃?直到後來才發現,原來印尼人讓女兒在小時候打耳洞是他們的習俗,在印尼,女寶寶出生後就會被抓去打耳洞,而魚餅則是他們常常配飯吃的餅乾,因為這樣吃比較有味道。

這些對於Isabell來說,都是很特別的經歷,若M不是來自印尼的話,她也沒辦法知道原來她能夠跟另一個國家有這麼強烈的連結,也沒辦法知道原來這些都是屬於自己血緣的一部分,不需要感到自卑,也不需要討厭。

說了這麼多,或許大家會以為Isabell已經回去過M的老家好幾次了,但實際上Isabell從來沒有回去過印尼。

M曾經在Isabell高二時的寒假問她要不要一起回去?這是M在嫁來台灣之後的第一次回家,Isabell感覺得出來M想帶她去印尼的好多地方,想帶她去看看「外婆家的後山」是什麼樣子的,只不過Isabell最後沒去,只因為當時要考試,而現在則是因為疫情,想回去也沒辦法。

她說,那是她在目前的生活中少數後悔的事情。

shutterstock_182678156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印尼山口洋海景

常常有人問Isabell:妳明明就沒有回去過媽媽的老家,也沒見過自己在印尼的親戚們,甚至也不太會說印尼話,為什麼妳這麼堅定覺得自己也是印尼人呢?

Isabell覺得,認同不一定是要去過那個地方,而她的認同感來自於跟母親M聊天時所談到的事情,關於她的外婆、M的老家、M在印尼的各種事情,即便沒有經歷過,它依舊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不可抹去掉的那一個部分。

本文獲《移人》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新二代觀點】血緣的認同,不一定要去過那個地方

延伸閱讀

  • 【東南亞零食】蝦餅:印尼最傳統庶民食物,餐前點心與國宴也見蹤影
  • 一條短短50公尺的台北小巷,是印尼移工連結遙遠家鄉的心之嚮往
  • 用15張圖表認識印尼文:跟印尼朋友打招呼一次就上手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