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股票作手回憶錄》:傑西李佛摩四起四落的經歷,幾乎涵蓋了交易者各種成和敗的主要特點

文:丁聖元

譯者前言

(前略)

作者愛德溫.勒斐佛(Edwin Lefèvre,股票蓋交各種一八七一-一九四三)是作手主特美國的著名記者、作家和政治家,回憶乎涵其主要著作都是錄傑歷幾關於華爾街的。

勒斐佛曾是西李華爾街的一位經紀商。他共有八本著作,佛摩其中的起落《股票作手回憶錄》被美國金融界絕大多數人視為必讀的經典書。該書內容原本是經點作者於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間,發表在《星期六晚郵報》(The成和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一系列的十二篇文章。

該書首次出版於一九二三年,股票蓋交各種此後幾乎年年重印。作手主特如今,回憶乎涵第一版書的錄傑歷幾轉手價格已超過一千美元一本。

作者為我們做出了傑出的西李貢獻,值得我們衷心感謝。佛摩


每天早晨洗臉後,我們都要照照鏡子。臉上乾淨不乾淨關係到自己是否講究衛生,對他人是是否禮貌。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正確的時候採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行為是否正確,那可不只是關係到禮不禮貌、衛不衛生的問題,而是關係到事業的成敗、利益的得失,乃至生命的存亡。

諷刺的是,臉有鏡子照,而更重要的行為卻難以找到鏡子來照一照。我們的本意並不想搞砸,但不知道多少悲劇的原因,正在於我們找不到鏡子來糾正失當的行為!人生沒有排練,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次過後都不能重來。由此可見,為我們的行為找到一面好鏡子,時常借鑑,差不多就等於找到了事業成功的訣竅。

交易者行為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財產的得失。在本書中,李佛摩一再強調,盈利是交易者正確行為的回報,虧損則是錯誤行為的必然結果。市場對錯誤行為的懲罰來得極快、極狠。對交易者來說,追求交易行為的正確性無疑是頭等大事,因此,借鑑其他交易者的經歷、借鑑他人的成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取他人之長、避他人之短,從他人身上發掘交易行為正確和錯誤的本質,而不必事事自己重來一遍。

李佛摩說:「華爾街上沒有新鮮事,人性不變,市場也不變。」和其他任何行當一樣,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具備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徵,譬如揮灑自如的草書,所有書法家在揮灑自如之前,都必須打下橫平豎直的楷書功底。對交易者來說,其核心能力就在於能認清市場趨勢,立即採取必要行動,力求始終站在市場正確的一邊;如果未能站在正確的一邊,則必須立即止損糾正。認清大勢並立即據此行動的能力就是所有成功交易者的基本特徵。李佛摩四起四落的經歷,幾乎涵蓋了交易者各種成和敗的主要特點,所有交易者都可以從李佛摩的經歷中照出自己的影子,他的故事值得每一位交易者仔細體味、對照。

此外,交易者是幸運的,因為市場是交易者的一面絕不走形的好鏡子。不論交易者採取何種行動,買、賣還是等待,市場都會立即給他一個交代,讓他立即得知自己行為的後果,迫使他反觀、反思自己的行為。


交易,首先是財富的得失,而財富總是生活鬧劇的中心主題。財富本是生活的工具,不幸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拜金主義者們常常讓財富喧賓奪主,搶占了生活方式、生活內容的位置,於是財富成為生活方式,財富成為生活內容。更有甚者,有時心甘情願地、有時迫不得已地把財富當成了生活的目的。於是,便有世俗之人,或被迫或自願地對財富頂禮膜拜;順理成章,那些擁有財富的人也沾染了「仙氣」,成為崇拜對象。

李佛摩曾經是華爾街的交易之王,特別是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個人的探索,他自中學畢業後白手起家,自始至終在市場實踐中摸爬滾打,跌倒了自己爬起來,長期不懈地對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反覆思考和積累,經過實踐的摸索和檢驗,最終領悟到交易成功的真諦,因此,他的身上有更多吸引我們的光環。

不用說李佛摩這樣的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每位交易者都會在身邊偶爾碰到成功的交易者,他們或者成功於一個時期,或者長期保持良好的業績。當我們看到這些成功交易者的時候,很容易被財富的光環所吸引,我們分不清到底是他們擁有的財富讓我們驚歎、敬畏,還是這些當事人獲取財富的本領更加令我們驚歎、敬畏。

須知,他們的財富再多,也不會分給你一分錢,因此,他們的財富本身對你並無意義,崇拜財富就錯過了重點。如果他們的財富來自交易,恰恰證明他們的交易行為是正確的,因此他們的交易行為就是我們應當借鑑的。反過來,如果我們碰到失敗的交易者,也用不著賠他一分錢,因此他們的損失本身對你也毫無意義,你無須對他有絲毫鄙夷。如果他們的損失來自交易,這恰恰證明他們的交易行為是不正確的,因此他們的交易行為就是我們應當摒棄的。

交易者的財富得失是他交易的結果,完全屬於他,不屬於你,崇拜和鄙視皆無意義。但是,他的交易行為往往體現出典型人性的某一方面,恰恰在人性上,你和他很可能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區別。規避自身的人性弱點,追求正確的交易行為,是所有交易者的必備修養,因此,借鑑他的交易行為意義重大。

當我們自己投身交易後,帳面盈利時就會患得患失,害怕煮熟的鴨子飛了;帳面虧損時則會單相思,一心希望市場回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細細品味交易過程中的人生五味,其根本之處,不正反映了我們對財富難以「拿得起、放得下」的糾結心態嗎?我們之所以對其他交易者產生崇拜或鄙夷的心理,根源不也正是這種糾結心態嗎?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