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柄谷行人 (Karatani Kojin)
從交換模式所觀察到的柄谷本主資本主義
在今天,人們認為馬克思是行人現帶著批判的態度,繼承了亞當.斯密與李嘉圖的力與經濟學。亞當.斯密與李嘉圖否定從前以商人資本為立論基礎的交換崛起經濟學。他們觀察並分析產業資本,模式沒試圖從中找到積極的平台意義。而人們認為,企業馬克思的所顯示《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批判性地繼承了他們的學說,但在我看來並非如此。資本馬克思的義出原創性,反而在於他重視商人資本,柄谷本主而把產業資本視為商人資本的行人現延伸。
讓我們再說一次。力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觀察到,交換崛起商品的模式沒「物神」化首先是從共同體與共同體之間的物品交換開始的。從商品物神中產生了貨幣物神;而增加、囤積貨幣的衝動,則更進一步成為資本物神。資本物神為了自我增值,驅動人從事各種行為。而讓資本得以增值的,是不同價值體系之間的交換。
先說商人資本。商人在廉價的地方採購,在高價的地方販售,從其間的差額得到利潤。產業資本也是將差異轉為利潤,以讓自己增值;在這一點上,與商人資本是一樣的。只不過對產業資本來說,這個差異來自時間,而不是空間。產業資本與商人資本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產業資本的利潤主要來自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交換,也就是貨幣與勞動力商品的交換。
不論在何種情況下,交換都是以彼此的合意為基礎的。換句話說,並非單純只是剝削與掠奪。比方以產業資本來說,以貨幣交換勞動力商品的時候,需要勞動者與工會的同意。如果是這樣,要如何從中產生剩餘價值?只有一種可能的方式,那就是透過技術革新與分工協作提高勞動生產力,在實質上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可以說,商人資本的利潤來自空間上的差異,而產業資本則是在時間中創造差異。
因此,讓產業資本得以積累的條件,正是雙重意義下的exploitation,也就是開發與剝削。這是產業資本特有的原理。以這層意義來說,不論什麼型態的資本,本質上都是商人資本。話雖如此,讓資本制經濟得以飛躍式發展的,並不是在空間中「發現」差異的商人資本,而是在時間中「創造」差異的產業資本,而且可以說,就是這一點帶來了「工業革命」。
粗略來說,我們可以將工業革命分為以燃煤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力與石油為基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有以電腦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有些人認為,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那是《資本論》裡未曾觸及的、現代的問題。但是,他們的看法並不正確。《資本論》從理論上說明了以下的事實:資本若是要存續,就必須不斷地開發(exploit,同時也有「剝削」的意思)差異;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而只有從「交換模式」來觀察資本制經濟,才能看清這一點;光從「生產模式」,是看不出來的。
儘管如此,時至今日,把焦點放在「生產模式」仍然是主流的看法。舉例來說,今天有許多人頻繁地討論電子裝置(electronics)與AI、資訊產業等,如何改變了社會與人類。但是,這一類的議論早在一九五○年代就已經出現。
比方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就關注電視媒體所造成的社會變化(《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他強調從收音機時代到電視時代,人的感受性發生了從「熱」到「冷」的變化。但是,這樣的變化並非單純來自媒體的變化;而且,媒體的變化也並未造「人的延伸」。麥克魯漢的看法,終究是從生產模式觀看社會的歷史,而缺乏交換模式的觀點。
舉例來說,從交換模式的觀點來看,收音機時代所發生的變化顯示C取得了優勢,進而支配了A;我們還可以說,到了電視時代,C又更進一步「延伸」。而且,透過交換模式的觀點,我們可以某種程度預測社會接下來將會出現的事物。如果只是從「生產模式」(生產力)的觀點,我們將看不到交換模式、以及從中產生的「力」——也就是資本「物神」——的作用。
我還要在這裡補充一點。那就是,產業資本的發展與國家是不可分離的。
舉例來說,商人資本需要軍事力,也就是國家的支援,特別是在海外交易的時候。另一方面,產業資本也需要國家的支援;只不過這時候國家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我們再說一次:產業資本的利潤,並非來自以低廉的薪資讓勞動者工作;只有當勞動者以消費者的身分買回自己生產的商品,產業資本才能獲得利潤。
也就是說,資本若只是剝削勞動者,是無法獲得剩餘價值的,一定得讓勞動者購買他們自己生產的商品才行。當然,個別的資本或許可以只追求眼前的利益,但對「總資本」來說,那將是自我毀滅的行為。產業資本若要存續,就必須培育、保護勞動者。具體來說,就是必須由國家施行教育政策與福利政策。從交換模式的觀點來說,C的存續與擴大,B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舉例來說,當產業資本主義成為主流的時候,英國開始採取福利政策,以確保財富能重新分配給勞動者。認可工會的存在,也是為了同樣目的。馬克思撰寫《資本論》的時期,英國是個「自由主義」的國家,但是這一點和他們採取福利政策一事,並沒有任何矛盾。一八四八年的革命,更增強了英國的這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