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孤獨的哲學》:康德認為,與其說人類是社會的動物,不如說是「逃避群居的獨處動物」

文:拉斯.史文德森(Lars Fr・ H・ Svendsen)

5・ 孤獨、孤獨友情與愛情

關於友情

哲學家對於友情的哲德認的動獨處動物探討遠不如愛情頻繁,他們對友情的學康探討也較為審慎。所有的為與物哲學都會對研究的客體進行理想化(idealization),試圖盡可能清楚地呈現客體,其說以掌握客體的人類本質。

哲學家在探討愛情時,社會說逃會對愛情進行理想化,避群使其以現實絕對無法達成的孤獨形式呈現。另一方面,哲德認的動獨處動物哲學家在探討友情時,學康卻傾向於以較貼近現實的為與物方式來呈現。亞里斯多德與康德可以說是其說探討友情的兩位最卓越的哲學家,但兩人切入的人類方式卻截然不同(考量到兩人身處的社會有著極為不同的社會關係,因此這層差異並不令人驚訝)。社會說逃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Politics)第一卷寫道:「與任何種類的蜜蜂或任何獸群相比,人類顯然更像是政治的動物。我們認為,自然的造化必定有其道理,因為在所有動物之中,只有人類能夠說話。」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人類作為一種「政治動物」——一種能與同類共同生活組成社會的動物——這項特徵與我們的說話能力密不可分。我們只能在彼此能夠進行溝通的關係中生存。此外,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更傾向於一起生存,因此,渴望自給自足並完全不需要他人的人不能算是人類,這樣的人「要不是野獸,要不就是神明」。亞里斯多德還表示,擁有朋友是「最大的一種外在善」。

亞里斯多德區別了三種類型的友情。在每一個類型中,「我們都能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應與互惠的情感,彼此友愛的人都希望對方好,而這正是人們表現友情的方式。」首先,利益的友情(friendships of utility utility)是根據相互的利益建立的。亞里斯多德指出,利益的友情很容易建立,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混淆了利益的友情與深刻的友情。此外,利益的友情無法長久維持,因為利益的友情建立在利益之上,而利益會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變動。

從這點來看,利益的友情終究會瓦解,因為這種友情不是建立在個人特質上,而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上。第二種類型是快樂的友情(friendship of pleasure),人們覺得跟某些人來往會讓心情愉快,因此跟這種人交朋友可以讓自己得到快樂。

亞里斯多德強調這種友情也很容易建立,但這種友情也是脆弱的,因為快樂也很容易消逝。亞里斯多德認為,利益的友情與快樂的友情是不完整的。對比之下,亞里斯多德又提出第三種友情,也就是美德的友情(friendship of virtue),他認為這種友情才是完整的友情:

「良善之人的友情才是完整的友情,這些人有著高尚的美德:他們每個人都希望對方好,因為他們的朋友是良善之人,而他們自己也是良善之人。為朋友設想,希望朋友好的人,這種人是最好的朋友,因為他們是站在朋友的立場來為朋友著想,而不是為了其他附帶的理由。只要他們都是良善之人,他們的友情就會維持下去,因為美德總是能持續長久。」

擁有美德的人的友情是最好的友情,擁有美德的人希望對方好,而且也讚賞對方的美德。這種類型的友情較為持久,因為這種友情是以朋友的為人與性格為基礎,不會因為利益或快樂的變化而改變。然而,亞里斯多德認為這種友情極其少見,因為要維持這種友情需要高尚的美德,而擁有這類美德的人並不多。

擁有這樣的朋友就如同擁有「另一個自我」。如果擁有這樣的朋友,就應該盡可能花時間跟這樣的朋友來往,而這就表示不可能同時結交好幾個這樣的朋友,因為要維繫這樣的友情需要投入自己的人生。

康德認為友情是互惠的愛的最高形式。他簡短討論了兩個低等的友情形式:需求的友情(friendship of need)與趣味的友情(friendship of taste)。這兩種友情與亞里斯多德的利益的友情與快樂的友情大致相當,在此我們就不多做討論。

康德又區分了兩種有價值的友情,第一種在現實上不可能達成,第二種則是極難達成。第一種友情透過相互的愛與尊重使兩個人能做到完全平等。康德認為這種友情在現實上不可能達成,原因在於我們永遠無法確定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實際上是否真的完全互惠,因此朋友之間總是面臨著潛在不平衡的威脅。

第二種友情則是兩個人之間完全信任,坦誠將自己的想法、祕密與感受告訴對方。康德寫道,人不想「孤獨地與自己的思想為伍」。然而,把自己對政治事務、宗教或他人的看法與感受透露給他人知道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因此,人們希望結交知心好友,向他們透露自己的看法與感受,就不用擔心遭到背叛。所以,在這種友情裡,信任是最重要的核心。

坦誠相見則是這種友情的存在基礎。朋友必須敞開心胸接受彼此的想法與感受,並能持續為彼此著想,如果朋友認為對方走錯了路,也要能提出批評。被朋友指正固然是友情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願意敞開心胸接受對方的批評毋寧更為重要。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要問的是,康德為什麼認為這種形式的友情要比另一種更容易達成,因為這當中同樣存在著無法保證的互惠關係,但康德並未對此提出解釋。此外,一個人顯然只能擁有幾個好朋友,因為朋友愈多只會減損每一段友情的價值。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