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這個詞,藝術只有當一種食物推出多種變化「整色整水」之後,展覽才會被重新定義、味甚味道強調,麼找如原味雞蛋仔,回生活原為的藝術就是讓人能再品嚐它原初的味道。這不同於迎合市場的展覽偽抺茶粉味、萬惡紫薯芝士味,味甚味道是麼找一種純粹,不經任何修飾的回生活原本色。
位於九龍灣的藝術藝術共享空間「WURE AREA」,近月開始名為「(原味)計劃2.0」的展覽藝術展覽,為公眾和新近藝術畢業生創造一個交流場所。味甚味道除展覽作品外,麼找大家可以參與導賞團、回生活原傾計會、工作坊等一系列的互動活動,讓來訪者不只是被動的觀看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可以和創作者親身交流,甚至參與作品的演繹與討論。這種開放的互動模式,使「原味」不僅僅停留在藝術作品本身,它還延伸到觀者的觀展經驗。

「(原味)計劃2.0」以公開徵集的方式,將焦點投射到各大創意藝術系的新畢業生。他們在學院的學習過程,需要掌握各種技巧和理論幫助發展創作,各種技法和參考同時會改變其創作意念的選擇,而最終的畢業展更有類似「一試定生死」的魔力,創作方向多少都會受到左右。原味計劃則要求他們展出畢業作品以外的作品,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大家重新記起屬於自己最原初的味道,拿起某樣純粹的關注,懸在心中的題材。

如陸嘉瑩(IG:Pyrceluk)作品從一次烚爆蛋開始,以如何成功地烚爆蛋,討論成功與失敗的定義,更在這層基礎之上,用完整的玩具包裝、教學和購物網站,把討論延伸至遊戲、學習及成長。

陳鑫洁(IG:gummygumgut)的作品,收集家中散落遍地的頭髮,編補在畫布上,構成如結焦、傷疤等觸動情緒的形態,利用自己、母親與妹妹的頭髮,把血緣關交織得如此隱隱作痛。

鍾栢熹(IG:hei____)以簡潔的手法,記錄報紙每年7月1日才出現的維多利亞港,經過篩選、移除文字和圖案,留下屬於他,亦是屬於香港人的獨特風景。
而李尚儒和文凱盈同樣以食物呈現對人的關注,李尚儒(IG:soeng_jyu)通過解構湯包了解家人、家庭的特殊關係。文凱盈(IG:bethanmhy)則以生活最常食用的麵包為題,以擠壓的麵包呈現人面對外在壓力後的存在形態。

劉彥希(IG:jinkijinkiiui)糅合歷史、面相、玄學、科技,以節目形式重新建構歷史人物的面相和理解;凌以正(IG:02ching)用影像記錄隔離期間樓下小孩的玩耍,以「偷窺」的方式尋找社會環境限制下的意義;湯慧怡@so.sum.up藉火車車窗外的風景,探討版畫中「版次」的變化和流動。
陳幗慧用極簡的手法把玩時間和偷走的概念;李鈺禧(IG:harriet6622_)以封存的氣泡連結身體和時間的關係;謝傲俊(IG:phoenixchunzz)挪用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的片段,討論原創性;潘子懷(IG:_sz_wai)的行為藝術在11月18號晚上6:30開始,作品《遺失聲明》是借用演講表演手法,穿插本地歷史、魔術表演、物體恆存實驗等線索,探討「失去」是怎樣一回事。

每份藝術家的「原味」,都是他們回味生活經驗後所留下的痕跡,形態各異,但無阻這份真挚所引起的共鳴。作品中所關懷的家庭關系、社會形態、飲食習慣等,都與我們的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交疊,在觀看的同時,令我們回想起屬於自己的原味是甚麼,所關心的、受影響的生活,又屬於甚麼樣的原味。

這次計劃,我最為喜愛的部分是,設置於展場入口處的互動區——原味番茄培育計劃——互動區的枱上提供工作紙和顏色筆,邀請觀眾創作一顆原味蕃茄,從形狀、茄名、誕生過程到成份(CREATE、EXECUTE、NURTURE),任由你我天馬行空。我看到前方壁報板上釘着一種茄,形似大家食的老闆,連名稱也玩味十足叫大家食茄,想像力之豐富確實應要貼堂讚嘆。這份簡單又充滿藝術的練習,亦代表了「WURE AREA」的重要價值,積極開拓與觀眾互動的方式,希望普羅大眾更能自主交流,投身參與藝術之中。
展覽:(原味) 計劃2.0
日期:20 OCT >>>>>19 NOV 2023
時間:1PM — 6PM (Close on Wed, Thurs and P.H.)
地址:Unit 707, 7/F, Block B, Po Lung Centre, 11 Wang Chiu Rd, Kowloon Bay
文章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修改,原文可見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