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劇場】藝術與沉浸式科技的碰撞,從《蕩寇誌・終極英雄》看「影像轉譯」的成與敗

我們周遭生活的劇場浸式任何一種面向都與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娛樂藝術當然也不意外。藝術與沉英雄譯每當一種新的科技看影科技或工具問世,總能激發出藝文社群無邊的碰蕩寇想像及實驗。

由施振榮與陳立恒共同創立的撞從誌・終極科文双融公司,2020年12月推出全新的像轉藝文活動售票系統「TixFun」之後,便預告下一步將開發藝文展演場域,成與打造「沈浸式」的劇場浸式藝文空間。

2021年11月,藝術與沉英雄譯坐落於台北101五樓的科技看影「双融域AMBI SPACE ONE」正式啟用。標榜全台首座「5G+4K全沉浸數位展演平台」,碰蕩寇配備超過40台10000流明以上的撞從誌・終極投影機,及六聲道環繞音場,像轉以高規格的成與視聽技術打造無死角的高科技沉浸式展演空間。

双融域啟用的劇場浸式的首檔展演,與當代傳奇劇場及光點吉樹攜手合作,共同打造《蕩寇誌・終極英雄》。改編自當代傳奇的經典劇作IP,以「劇場表演轉譯×虛實影像」為核心概念,將當代傳奇劇場的表演轉化為影像語言,以沉浸式影像展現戲曲藝術。

首演於2014年香港藝術節的《水滸108III蕩寇誌》,是當代傳奇劇場搖滾京劇「水滸108」系列的最後一部。創作陣容延續該系列的金三角:導演兼主演吳興國、編劇張大春、作曲周華健,以誇張華麗的舞美風格、周華健標誌十足的流行樂風、和向街頭取經的舞蹈編排,喧鬧且熱血地詮釋水滸故事。

20211216-_DSC2018Photo Credit: 當代傳奇劇場提供/陳伯瑋攝影
左至右:張大春、吳興國、周華健

相較於香港藝術節的演員陣容來自兩岸戲曲科班,2019年《水滸108III蕩寇誌》再次搬上舞台,則全數啟用台灣出身的青年戲曲演員。而2021年度作為雙融域的第一個合作項目,除了透過投影技術呈現的「劇場表演轉譯」之外,在部分企業邀請場次中,同樣有來自當代傳奇劇場的優秀演員、舞者與影像共舞,呈現複合式、多層次的觀賞體驗。

當代傳奇劇場的「水滸108」原本便是以年輕觀眾族群為號召的系列作品,藉由揉合流行元素與(以武戲為主的)京劇表演,塑造其高娛樂性與低觀演門檻的藝術內容,是一部成功的戲曲跨界製作。

而以此為本的《蕩寇誌・終極英雄》在投影、視聽技術的相輔相成之下,呈現出更為華麗繁複的觀賞效果,也不難推測雙融域之所以選擇這部作品做為開幕首部製作的取向,或是正是看中「水滸108」熱鬧、活潑的氣質。

然而,在喧鬧有餘的聲光呈現之外,我卻不禁開始思考,「劇場表演」的「影像轉譯」,真的是沉浸式體驗科技與表演藝術之間,最佳的合作方式嗎?

《蕩寇誌・終極英雄》此次的跨領域嘗試,讓我強烈聯想至上世紀60年代發跡,曾在全台蔚為風潮的「電視歌仔戲」。演員先在錄音室錄製唱腔,再拍攝外景及剪接。除了舞台從寫意的戲曲舞台轉化為寫實的實景搭設之外,對運鏡及剪輯的講究也改編了歌仔戲的表演模式。

相較於劇場舞台,以鏡頭為轉述語言的電視歌仔戲,將觀看的重點更加重於唱腔及表情上,而身段、走位、轉場這些需要足夠伸展空間的表演語言,則往往在鏡頭及佈景的限制之下被迫犧牲。甚至傳統的妝容、包頭,也在注重特寫的鏡頭運用下被迫改為更寫實的造型。

而儘管呈現方式大不相同,《蕩寇誌・終極英雄》卻也似乎有十分相類的問題的問題,除了演員的部分肢體、走位不時被鏡頭畫面截斷之外,當立體的舞台被轉化為平面的影像時,少了劇場獨有的縱深視角,也不免讓表演語言失去層次而大打折扣。

至於所謂的「沉浸式體驗」,我認為在《蕩寇誌・終極英雄》裏頭應該要從兩個面向來討論:從科技出發,以及從表演藝術出發。

從技術面來看,雙融域全息投影所營造出的聲光效果確實十分震撼,但應當有還有發展的空間。以聲音為例,以如此大的空間以及雙融域標榜的六聲道音響系統,應當可以做出方向更為多元、更有層次的聲音變化,而非從一而終環繞全場、無時不把空間灌滿的音響設計。而視覺部分除了讓觀眾單方面的觀看投影,或是讓表演者「複製」影像之外,也還有更多的發展潛力及空間。

20211216-_DSC1758Photo Credit: 當代傳奇劇場提供/陳伯瑋攝影

從表演面來看,《蕩寇誌・終極英雄》的表演呈現多是以演員同時重複影像中的畫面為主。但以表演者及觀眾如此親近的空間而言,該如何發揮表演者與觀眾「同時在場」的特性,讓表演在「詮釋影像」之外,能夠與觀眾發展出更為豐富、有機的觀演關係,則是另一個表演藝術與沉浸式形式的撞擊之下,值得關注的面向。

20211216-_DSC3244Photo Credit: 當代傳奇劇場提供/陳伯瑋攝影

近年來,針對「沉浸式劇場」的創作與討論層出不窮,或許國內仍未能稱之「顯學」,卻無疑是近年藝文界極其矚目的key word。而如雙融域和當代傳奇劇場《蕩寇誌・終極英雄》如此高規格,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結合,雖不致後無來者卻也足以堪稱前無古人。

但也或許是在這麼一個科技起飛的時代,更應該思索傳統的藝術形式-無論是視覺或是表演藝術,該如何於瞬息萬變的技術、形式之間,找出自身的位置。

《蕩寇誌・終極英雄》無疑是一次可貴的嘗試,而表演藝術與沉浸式科技的碰撞交織之間,還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或許將會是國內藝文社群下一個討論的熱點吧。

20211216-_DSC3378Photo Credit: 當代傳奇劇場提供/陳伯瑋攝影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