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葛飾北齋の浮世繪設計力》:運用「三分割法」徹底剖析《富嶽三十六景》三巨頭

文:戶田吉彥

北齋的葛飾割法著名構圖法 「三分割法」

近年來的北齋熱潮所外顯的一個現象,便是北齋大眾對於其構圖手法的關注。生前就極受歡迎的の浮富嶽北齋,在日本有超過200名學生,世繪設計並留下許多作畫的力運參考範本。

關於構圖,用分他曾在《北齋漫畫》中畫下一幅名為〈三分割法〉的徹底簡單圖畫,在這幅畫中,剖析畫面被水平切割為三等分。景巨而有趣的葛飾割法是,這樣的北齋構圖法讓人聯想到西方打從紀元前便開始使用的黃金比例構圖,還有與黃金比例及近似值有關的の浮富嶽三分法構圖。運用北齋的世繪設計三分割法,就能對令人難解的力運北齋作品提出合理的解釋。

1Photo Credit: 原點

全世界矚目的構圖〈神奈川沖浪裏〉

北齋過世(1849)後不久的19世紀末,原本在西方默默無名的他,之所以能在掀起日本主義旋風的藝術之都巴黎獲得突如其來的矚目,是因為他顯而易見的傑出素描力,以及深富原創性的繪畫發想力。

尤其是大幅的風景畫系列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裏〉,問世時便被認定為名畫,獲得極高評價。畫家梵谷相當激賞這幅作品,音樂家德布西也將它掛於書房,並在其交響詩代表作〈海〉的樂譜封面上放入這幅作品。

更驚人的是,這幅畫的構圖邏輯性強,讓人難以想像是誕生於日本鎖國時代的作品。日本則是打從柳亮於1970年代在著作《黃金分割》中分析了〈神奈川沖浪裏〉的黃金比例以來,學者們至今持續透過幾何圖形中的圓形與直線進行分析。

另一方面,北齋流傳後世的構圖法,僅有將畫面水平三等分切割的「三分割法」,但似乎沒人認為可將這種構圖法用於分析他的畫作。其實只要在這構圖中加上垂直的三等分分割線,便是為人廣泛使用、將畫面三等分分割的實用構圖。

北齋若知曉這種構圖的效果,肯定也會用於作畫。因此,在此不使用向來所援引的精密細緻的黃金分割線,而是在畫面中畫上《北齋漫畫》中介紹的「三分割法」的水平三等分分割線,以及(通過「三分割法」中左右斜線與水平線上相交的兩點的)垂直三等分分割線。

此時明顯形成了畫面被三等分分割的構圖【分析圖1】。此外,加上分析西洋畫作構圖時運用的等分線,並在畫面中畫上貫穿交點的對角線後,畫面中各處的形狀及構圖竟與畫面分割線全部重疊【分析圖2】。

《北齋漫畫》中介紹的「三分割法」與其鄰頁所提及的遠近法,長期以來都被下方看似更精采的神祕野蠻人插畫所掩蓋,未能獲得應有的重視。

北齋介紹的「三分割法」雖然不過是西方長期以來使用的三等分畫面的基礎,但包含〈神奈川沖浪裏〉在內所有《富嶽三十六景》中的作品,均使用了相同的構圖手法。在此我將先透過〈神奈川沖浪裏〉來確認三等分分割手法的運用,接著再介紹同樣極富盛名的〈凱風快晴〉和〈山下白雨〉。

  • 神奈川沖浪裏【分析圖1】─精心設計的畫面配置

將畫面以三等分分割線切割,產生四個交點,富士山幾乎座落於右下方的交點處。若想好好運用三等分分割構圖,可將畫中主題安置於縱橫的四條線上,尤其是可將肖像畫的眼睛或嘴巴等重要元素放在交點附近。左方兩道大浪的浪頭都位於垂直的畫面分割線上,讓人強烈感受到,畫面配置經過精心設計。

2Photo Credit: 原點
【分析圖1】
  • 神奈川沖浪裏【分析圖2】─邏輯性的構圖法

若仿效西洋畫的分析手法,進一步畫上分割線後,會發現這些線條與構圖配置有多處重疊。構圖的基準是將三等分空間再進一步對分、四等分的縱橫分割線,使構圖有如現代的格線設計般,除掉模稜兩可的配置,極富邏輯性。畫中氣勢來自向上打的大浪,北齋為了強調出大浪,刻意將視角拉低。由富士山山腳延伸出的水平線,比三等分的下方橫線還要再低1/4,這是利用了比海拔0公尺還要低的視角來呈現的絕佳範例。

3Photo Credit: 原點
【分析圖2】

大膽簡潔且鮮豔的赤富士〈凱風快晴〉

〈凱風快晴〉畫面中的主角是富士山,與〈神奈川沖浪裏〉中的富士山呈現強烈對比。這幅畫的解說文中之所以會有「舒適的初夏微風吹拂著富士山」這樣的敘述,是因為「凱風」一詞取自於古代中國的《詩經》,溫和的南風比喻有如為人母的深厚關愛。有句成語是「凱風寒泉」,意思是以清涼的泉水為母親潤喉以報答恩惠,對於熟悉漢文的江戶時代的民眾來說,這個詞或許也跟慈母的意象有所重疊。

這幅作品給人明亮大氣的印象,來自於平緩延伸的稜線。北齋在有限的空間中,大膽將富士山大大地放置於右側,讓富士山占據一半的畫面,卻又不顯得擁擠。北齋利用「三分割法」將山腳處的樹海、赤紅的山腰、流淌著雪的山頂俐落地分割開來,畫面中不見任何贅物,恰似美人畫一般。

然而這個罕見的赤富士的觀賞場所不詳,因此有人質疑這幅畫是出自北齋的想像,不過英國公使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卻留下了相當耐人尋味的札記內容。日本在幕末時期開國後,眾多造訪日本的外國人將富士山的景觀視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風景,並留下記錄。當時外國人被禁止攀登富士山,但阿禮國在不屈不撓地交涉後,最終成為第一位登上富士山的外國人。

「在晴朗的夏日傍晚,從距離80哩外的江戶也看得見(富士山)。此時富士山的山頭高高地浮現於雲上,夕陽在其後方落下,深紅色的大大富士山山體彷彿清楚地浮現於金色的屏風上。又或是早晨時,晨光的光芒在雪上反射,讓富士山圓錐形的山體顯得閃閃發亮」(《大君之都》大君の 都/阿禮國/山口光朔譯/1962/岩波書店)。

北齋畫筆下的赤富士之所以稀奇,是因為打從室町時代雪舟將富士山入畫以來,以將雪舟奉為畫聖的狩野派為首,所有畫家都是將富士山畫成白色。「赤富士」這樣的暱稱,反映出長期以來觀賞一成不變富士山畫作的百姓們的訝異,而初刷的淡紅色越印越深,也證實了一般民眾對於紅色富士山是有共鳴的。北齋不為權威束縛,跳脫出白色富士山的框架,透過簡單的構圖,讓多色印刷浮世繪中鮮豔的紅色營造出強烈印象、尋求感動,就西方觀點來看,確實帶有近代的革命性精神。

4Photo Credit: 原點
  • 凱風快晴【分析圖】─大幅右移山頂的原創構圖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