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冰如
中午,專訪洲醫曾接治療照護位在高雄左營的林瀛麟李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運動傷害防護室,桃園長庚醫院的師金守護神盧受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風塵僕僕走進來,他剛從桃園趕到,牌背多位運動員已等著他看診。彥勳洋都
整整22年,王齊每周四下午,專訪洲醫曾接治療照護林瀛洲從不缺席國訓中心的林瀛麟李門診,身為駐診醫師的師金守護神盧受他,以運動醫學為一生職志,牌背奧運、彥勳洋都亞運、王齊世大運等數不清的專訪洲醫曾接治療照護國際賽事,他都是林瀛麟李隨隊醫師甚至醫療團長,而無數運動員光彩耀人的師金守護神盧受背後,更有他長期默默治療照護的身影。
瘋籃球的醫學生,想為運動員看病
走上運動醫學這條路,要從大學時代說起。身高183公分的林瀛洲從小就很喜歡打籃球,在讀高雄醫學院的時候還是籃球校隊的一員。高醫校隊實力很強,拿過乙組籃賽的亞軍,「那時很瘋,每天練球好幾個小時,簡直把醫學系當體育系在唸。」林瀛洲回想起來,笑得彷彿回到30年前的大學生。
因為熱愛運動,後來進入長庚醫院後,林瀛洲決定選擇復健科做為自己的專科,他嚮往「當一個可以幫助運動員的醫生」。因為他深知運動傷害對運動員是莫大損傷,不但只是一時受傷影響運動表現,甚至可能留下一生的遺憾。
當時長庚復健科的周適偉醫師,曾赴美專攻肌動學,是台灣少數專攻運動醫學的醫師,也是左訓中心的駐診醫師。年輕的林瀛洲充滿熱情,主動要求跟隨學長每周前往左訓觀摩學習,1999年,他也獲聘成為駐診醫師,正式進入運動醫學的世界。
和運動員有一樣的TONE,一說就懂
同一時間,國立體育大學徵求駐校校醫,林瀛洲也主動爭取,每周五半天,為運動員學生們看診。學生們對他看診的反應很熱烈,因為他們發現這個醫師不只會看病看傷,而且他「真的懂運動」。
「因為我很喜歡運動,又當過籃球員,很多運動相關的東西,教練或選手們跟我一講就通,我們有共同的tone調,那種感覺是醫學教育沒法教的。」
林瀛洲說,他很享受那種感覺,做為一個醫師,面對的患者不再只是患者,而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相對的,體育界也非常歡迎林瀛洲對運動醫學的投入,2001年,大專體總副秘書長黃啟煌邀請他擔任北京世大運的隨隊醫師,林瀛洲很高興的答應了,這是他的第一次參與國際賽事;但沒想到出發前行政人員問他「要住選手村?還是飯店?」林瀛洲怔住了,他反問:「選手在哪裡,我就在哪裡。為什麼我可以選飯店?」
後來他才明白,原來以長久以往台灣代表團的醫療團隊都是臨時成軍,運動員全靠防護員處理運動傷害,除非處理不了,防護員才敢去「打擾」醫師。
林瀛洲認為這種做法必須改革,隨隊醫師有責任全程和防護員一起行動,在北京的那10天,他帶著四位防護員開設了一間運動照護室,隨時為全團80位選手打開大門。他更親力親為,為選手療傷、復健,並提供專業的建議,教他們如何避免惡化,或如何小心運用受傷的部位出賽。
建立革命感情,九度出任世大運隨隊醫
林瀛洲的付出,讓運動員、防護員和教練們很興奮,很多人告訴他,原來林醫師真的「跟我在一起」,原來運動員可以跟醫師「這麼接近」。
他也和大家建立起革命感情,每天晚上忙完了,總有教練拉著他去吃宵夜喝小酒掏心掏肺的聊天,視他如相見恨晚的老友,他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隨隊醫師「跟我們這麼親!」
從此,林瀛洲幾乎成了世大運的固定班底,從2001到2017年,每2年一次的世大運,他九度出任隨隊醫師,而且幾乎每次都只有他一位醫師,獨自帶著幾名防護員,要照護少則7、80,多則2、300名的體育選手。
除了世大運,愈來愈多的國際賽事,都請林瀛洲擔任代表隊的隨隊醫師,包括多次的奧運和亞運。身為運動醫師,林瀛洲更有機會深入選手們的內心世界:「運動員多年來不斷不斷的重複練習,始終如一地做著同一件事,就是為了一個一生的目標─去奧運。」那樣的信念撼動了林瀛洲,也讓他定下了一生的目標,幫助他們可以用最好的身體狀況,去奪得獎牌。
長遠照護 vs. 眼下奪牌
林瀛洲說,醫學教育教會他,面對患者,除了醫術優先,同樣重要的還有同理心,而他的患者比一般患者的需求更特別,「所以我更要了解他們的心情和需求,他們不但要被醫好,更需要長期的運動照護和支持,維持最好的狀態去比賽。」
因此他不只為運動員思考眼下的傷勢治療,更為他們評估長遠的健康問題和競技實力。就像有的運動員受傷了,但偏偏比賽在即,他就會為他們進行全面的考慮:
每個人都希望他這次拿獎牌,但我想的卻是他的健康、短中長期的治療、勉強上場會不會影響到運動生涯,或是當下要如何用受傷的身體去發揮實力。
這些孩子很辛苦,也很可憐。努力那麼多年,一切的目標往往就是為了一面金牌,即使受傷了,再痛也不肯放棄。
邊說邊搖頭,林瀛洲的眼中充滿不捨。為了不讓選手們的努力化為流水,他不只要求自己要守護他們的健康,還要用同理心幫他們找出解決方案,讓他們可以隨時征戰上場。
和盧彥勳一起出道
網球一哥盧彥勳也是林瀛洲的好朋友,更是他口中最讓人感動的「大孩子」。
林瀛洲笑說:「我們兩個算是一起出道的。」原來,2001年他第一次擔任世大運的隨隊醫師,那時盧彥勳才18歲,也是第一次參加國家代表隊,非常青澀。
在林瀛洲眼中,當年的盧彥勳很乖,很有禮貌,是個非常nice的年輕人,後來日漸成名,成績越來越好,仍常常找他討論身體的照護和復健。而20年來,看著盧彥勳從出道、成名到退休,從青澀的大男孩到為人夫、為人父,始終是個謙虛有禮、高EQ的運動員,最重要的是他「非常無私」。
林瀛洲解釋,因為網球是個人型的競技項目,明星級的運動員難免比較自我,「但盧彥勳從來不會,即使他已被稱為一哥,但他一切以大局為重,絕不會放大自己的立場。」長年跟隨代表隊征戰國際,林瀛洲看過太多明星運動員的形形色色,盧彥勳始終是他最稱讚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