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美劇】Netflix《艾蜜莉在巴黎》:「城市影劇」背後的閱聽消費,販賣一份對異國風情的嚮往

文:鄭芳

一直以來,美劇蜜莉賣份電影(影集)就是巴黎背後個充滿想像與創造性的藝術,餵養人們尋求娛樂的城市心理,滿足幻想式的影劇好奇心。幾個小時內,閱對異你享受著視與聽的聽消一連串刺激,許多感知在腦裡被撩撥著,費販期待虛假與現實的國風界線慢慢模糊。消費一齣影劇,嚮往遠比追求親身體會容易得多——感受異地文化就是美劇蜜莉賣份個好例子,比起買機票出國,巴黎背後跟著影劇去旅遊是城市個好選擇。

因此,影劇在廣大的閱對異影劇市場中,試圖在片名強調特定城市的聽消作品為數不少。這種「城市影劇」往往塑造令人嚮往的意象,利用城市的隱喻或形象行銷。

畢竟劇情之外的視覺建構,「城市」的再現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不必然反映著真實,卻時常是一個象徵符號。例如:《艾蜜莉在巴黎》、《北京遇上西雅圖》、《紐約我愛你》、《曼哈頓戀習曲》、《東京愛情故事》、《愛在午夜希臘時》……。利用特定的城市作為故事的舞台,要打造這個舞台並且撐起戲劇想要傳達的「氛圍」,靠的便是城市意象的建構——此意象承載著文化,還有牽動經濟與消費的吸引力。

距離我們能出國旅遊的日子應該還很漫長,不如一起用觀賞「城市影劇」來解解饞、順便了解背後的消費文化。

從《艾蜜莉在巴黎》看「巴黎」的城市意象

就以即將推出第二季的《艾蜜莉在巴黎》為例吧!在2020年,該劇以一股商業片的強勢力道襲捲知名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以「巴黎」之名創作的異國題材,成了熱門話題,然而創造話題的還有爭議與批判。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美國人去法國巴黎工作的故事。女主角固然是抱持著許多夢幻的想像,然後必須透過職場的遭遇,上演很多文化衝擊的情節,藉此加強美國與法國的差異,以符合影劇的需求,否則這部劇集要凸顯的異國感便會淪為平鋪直敘。

1nii64u8f6osbmef5kb3rupfh9ehj3Photo Credit: Netflix

不過,所謂的「異國」與「法式」該如何強調?這就是意象形塑的意義所在,也是影劇總是有些誇飾的原因——為了建構某些符號,以達到視覺刺激效果。

  • 語言的建構

想起巴黎,你的腦中浮現了哪些印象呢?該劇中,就出現了數句台詞將巴黎與特定的形容詞連結,直接地利用語言讓觀眾的想像進行構連:浪漫的、名貴的、優雅的、時尚的……,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成為專屬巴黎的定義。

現今對於巴黎的刻板印象可能源於1920年代起,一些美國文人踏上巴黎後,用文字描繪出的城市印象。經過了100多年,經濟與社會早已改變,舊有的印象卻被留了下來。而該劇不停使用這些流於幻想的形容,也加深了文化的誤解。

  • 畫面的建構

在劇中,主角每天睜開眼,就是絢麗奪目的巴黎風光。美麗的背後,是因為劇組「修正」了這座城市的所有瑕疵:牆上從來沒有塗鴉、街道乾淨又便利(事實完全相反)、主角從不搭地鐵(地鐵太老舊可能會顯得巴黎不夠美麗)……。拍攝手法技術性地讓你相信這些畫面代表著巴黎,而真正的巴黎被掩蓋在好萊塢式的視覺標準下。

  • 人物的建構

該劇還用了最簡略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貼標籤。法國男性被描繪地多情、擅長戀愛;而女性在此應該被迷得神魂顛倒,女主角被告知「不該做個乖乖女」,也無疑從反面暗示了巴黎女性很「不乖」?除此之外,光鮮亮麗的名牌服裝也被用來彰顯巴黎人「該有」的時尚。劇中人物的消費與生活,更模糊了現今法國的消費模式,許多法國人表示,他們的日常不存在於劇中,因為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

上述所及,在劇中又時常從「巴黎」延伸成「法式」,就因為巴黎是法國的首都而為人所知。「巴黎」被貼上許多標籤,「法國」又被貼上巴黎的標籤,這其中藏有許多對符碼的迷思,擴大了「巴黎意象」,但真正的法國文化我們卻說不出有哪些。城市固有的文化與經濟,在這個傳播的過程發生了質變。

EIP_104_Unit_00269R_EMILY_IN_PARIS_(L_toPhoto Credit: Netflix

閱聽人商品化X城市意象商業化

《艾蜜莉在巴黎》只是眾多以城市意象為賣點的作品之一。幾位影劇迷分享了對「城市影劇」的看法,小戴提到,「利用城市名做片名,多少是利用這些城市的隱喻吧!自己在觀看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投射或想像,就好像在那個城市生活。」Kathy也表示,「自己也有被吸引過,像是《東京女子圖鑑》,看完會希望自己哪天可以朝聖(笑)!」

也許,這就是此類戲劇會吸引人的最大特點——販賣一份對他國風情的嚮往。

  • 滿足「想像」的意象包裝

就商業的產製面而言,只要能吸引觀眾,都可能是商業的考量——包含觀眾看劇時產生的「想像投射」。電影的創作者要先假設大家感興趣的事物或地點,以此為根據,製作電影內容。

就像「城市影劇」的預告片總是以一個大都會空景開場,達成令人對某座城市產生嚮往的效果,這也成為了預告片剪輯的邏輯。又例如,片名的原意即便沒有提及某座城市,代理進口的電影公司還是時常使用冠上城市名稱的翻譯,就為了勾起觀眾產生的想像投射,以及為了滿足想像而去消費(收看)的可能。

EIP_105_Unit_00452R_EMILY_IN_PARIS_(L_toPhoto Credit: Netflix

城市的意象能否成功被商業化,背後也需要仰賴一定的「知名度」,甚至是刻板印象。同為影劇愛好者的小靜說,「看到有城市名稱的片名,會馬上浮現那個城市的色調還有氛圍,也可以很直接地知道該部片的調性及可能的方向,然後影響觀看意願。」

Sally Chang則分享,「印象中會掛上城市名稱的,大部分都是全球有名的大都市,表示觀眾對那些地方有所憧憬。觀眾會因為嚮往那個城市的生活而把自己投射在角色身上。」從各方觀影經驗可以了解,對該城市有基本的認知、印象,是很重要的前提,才能進而勾起想像與好奇心。

  • 滿足「想像」的閱聽消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