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崇僖(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台美兩國針對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在近期完成了貿易便捷、全球反貪腐、數位尚中小企業等數項協商共識,貿易美中是擬定符合預期的順利進展。然而此項貿易倡議總共有11項需協商的新遊戲規項目,其中尤以「數位貿易」這一項目是則台之外深具挑戰的主題,不僅我方尚未準備好該如何因應,灣應恐怕美方也尚未有明確的提出腹案。以下本文就針對數位貿易此一項目的科技挑戰性,與我國應如何調整貿易談判之心態提出幾點分析建議。產業
所謂數位貿易議題應和電子商務或商業活動的第條電子化加以區分。因為實體商品或服務藉由數位科技輔助,全球在本質上並未脫離其貿易特性,數位尚只是貿易美中更為便捷而已。
真正的擬定數位貿易問題是以數位資訊提供服務的商業形式,例如搜尋引擎、社群媒體、應用程式或影音串流等。這些新型態貿易由於不需要實體商品流動,因此快速普及全球化,且其所造成的影響,超越了既有國際貿易或國內經濟規範架構之設想,需要新的貿易規則加以規範。
數位貿易有兩大特性
數位貿易具有以下兩大特性使其需要新的規範:一是既然以資訊為其貿易內容,則資訊本身不僅具有經濟性意義,更具有政治性意義。因為資訊會影響人們的認知與觀念,此使數位貿易不再是單純的貿易議題;另一則是數位貿易的商業模式是一種資料經濟,過去的貿易是累積資金作為再投資之競爭利基,現在資料就是資產。數位貿易產生的累積是資料的優勢,並且資料具有比資金更獨特的價值,形成的壟斷性也更難撼動。
也正因為這兩大特性,使得目前全球數位貿易面臨著一種奇特的雙層結構。第一層是美國為主的民主陣營,為了對抗中國和俄國為主的數位極權主義威脅,開始檢討與防範本國的數位平台是否被中國與俄國利用,煽動民主國家中極端化對立的政治。近期並加強對抖音(TikTok)的管制與禁用,這主要是基於數位貿易背後的政治效應。
另一層則是在歐美民主陣營內部。由於資料經濟的大者恆大效應,幾乎是美國網路公司主宰了數位貿易體系,所有的資料都累積到了美國網路巨頭手中,所以歐盟試圖透過個資保護法規對網路巨頭加以制衡。
全球數位貿易還沒擬出新遊戲規則
此種全球數位貿易的雙層結構並非穩定結構,隨著國際政治情勢持續變化。美國網路巨頭一直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且在俄烏戰爭後也開始退出俄國市場,另方面美國內部也開始對這些網路巨頭加強管制力道。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皆陸續提出訴訟和新規定。
然而美國國內對於數位貿易的新規則並無共識。民主黨著重在維護產業創新環境、削弱網路巨頭的壟斷力,而共和黨則更著重網路訊息中的政治性,認為數位貿易的主流勢力都太親民主黨,因此兩黨對於數位貿易的新規則有不同的版本。
而在國際規則上,既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制訂場域是WTO,但這個場域向來不是美國所能主導(需要各國共識決),且中國在其中有相當的影響力。同樣的,APEC也不再是可行的數位貿易規則形成場域,因為中國與俄國也是會員國。
基於數位貿易的高度政治性,美國目前只能以雙邊或極少數盟國的形式進行討論,試圖在小範圍中建立試探性的新規則。就像企業會推出最低度可行產品作為試探市場反應之用,現在的數位貿易規則形成也是如此。
台灣數位發展有優勢,該擬具自己的規範
過去美國所主導的雙邊貿易諮商,都是美國挾其外交實力維護本國經貿利益的方式,而其通常基於「華盛頓共識」(凡是對美國好的制度,其他國家為了自己好也應該採用)。然而在數位貿易議題上,其實美國自己也不知道拿它怎麼辦才好。既然美國都還在摸索新規則,我方談判代表就不應再抱持過去那種防守與被動心態,應該更積極去建構我方所能倡議的規範原則。
在前述數位貿易的雙層結構中有個矛盾之處,就是臉書和谷歌這些數位平台在民主陣營中獨霸所有利益,因而開始在歐美國家受到規範(兼有經濟性或政治性考量)。但是台灣做為美中戰略對抗的最前線,數位平台上的政治滲透自然最烈,此現象卻長期被歐美國家所忽略。如今既然美國發起了此一數位貿易的新規則倡議,我國實有必要將此議題主動提上議程。
換言之,就此面向而言,本文認為美國國內正在發展中的數位貿易規範議題值得關注,若美國僅將此視為壟斷與創新的競爭法議題,恐怕對我國不是好事。我國要如何在此議題中凸顯我國之利益與立場,有待貿易談判代表從長計議。
近期新內閣組成有項新意,就是將中經院長期負責國際經貿的學者延攬為外交部次長,此事應與前述問題相扣合來思考。長期以來外交系統未能善用我國經貿實力,在經貿談判中也缺乏善用外交戰略地位之槓桿,爾後希望能更主動形成此種思維。
我方提第三種數位貿易規範此其時也
追根究底而言,數位貿易背後涉及資料經濟、人工智慧等根本性的科技典範轉移,國際貿易規則必然要改變。只是初期會是在兩大陣營戰略對抗的格局下發展(就像WTO前身的GATT也是先在冷戰架構下有限地發展)。我國在這些數位科技領域的經貿與科技實力已是舉足輕重,若能率先探究數位貿易下的人權與社會價值議題,提出我方的價值主張並非不可能。
中國的數位極權以及美國的監控式資本主義,都不是長久之計也不符合永續發展的精神。台灣是否能善用晶片設計產業與晶圓製造能力,提出能輔助人類生活正向發展的科技應用,也就是中美科技產業之外的第三條路,這才是善用台灣在中美對抗最前線,既熟悉美國科技產業又理解中國社會民情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