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蒔媛、們與公共電視
賈靜雯X宋喬安
只有偽裝,距離賈靜她才有活下去的雯X勇氣
一個強勢幹練的新聞台主管,一個透過酒精麻痺艱困時光的宋喬母親,這都是有偽有活宋喬安。在生活、下去在職場面對各種壓力侵擾,們與面對讓人難以想像的距離賈靜崩潰邊緣,也是雯X我這次演出的極大挑戰。
我在與導演討論這個角色時,宋喬總覺得喬安在失去小孩這麼大的有偽有活創痛之後,工作就是下去最大的依靠;只有靠著工作和酒精,她才能感到時間過得比較快,們與才有辦法逃離無法面對自己的距離賈靜時光。在我的雯X認知中,喬安的強勢是刻意的,她不想對這個世界認輸,即使內心脆弱到一碰就垮了,但她仍偽裝得很好;只有偽裝,她才有活下去的勇氣。
所有冷漠,都源自於愧疚
喬安埋怨先生、忽略女兒天晴、對同事與下屬嚴厲到咄咄逼人,她乍看變得冰冷,連News哥都說很想叫以前的喬安回來。但「以前的喬安」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在家庭照中,可以看到喬安仍有溫暖的笑容,職場上她雖是一個主管,需要表現得有威嚴,但基本的微笑還是會給;我在想,以前的喬安軟硬兼施,絕不會只有強勢那一面。經過這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後,她痛失孩子,才對人性感到失望,讓她變得冷漠、對周遭不信任。
這些狀態的詮釋,對我本身身為「賈靜雯」來說都是相對困難的。我是一個不容易生氣、習慣跟大家互動的人,而喬安的偽裝和冷漠讓我花了許多時間適應,有段時間晚飯後,我需要暫時離開與孩子玩耍的歡樂時光,倒杯紅酒一個人躲到廁所的空浴缸中看劇本,那是我最放鬆、最能專注的時刻,所以讀劇本時花很多力氣把屬於賈靜雯的「我」拉出來,進一步去探索:宋喬安會怎麼想?宋喬安會有怎樣的反應?
劇本有場戲,描寫先生昭國帶她回到命案現場——喬安失去兒子的那個電影院。就我對喬安的理解,心中所有的痛都來自於愧疚:「我應該在他身邊的」、「我怎麼可以不在?」⋯⋯這種種罪疚,都讓她站在一個極度自責的位置面對整件事情;而昭國這麼做看似殘忍,卻也是逼她面對,哭也好、崩潰也好,只有釋放出來,這段婚姻才能繼續下去。自此之後,喬安開始改變了,不論是她面對自己,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她都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救贖。
這場戲對我而言意義很重大,但我不會在事先做太多設定與準備;應該這麼說,這齣戲在開拍前,我的心情與狀態已做好要怎麼投入喬安這個角色裡面,因此拍攝過程,就盡量讓自己順著感覺走,與當下環境、與對手演員碰撞交流,釋放最真實自然的情緒。也因此,我一開始僅以「釋放」兩個字設定這場戲。拍攝前不知道自己會怎麼做、當下面對昭國的情緒會有怎樣的反應,現場只能跟著戲走,讓情緒真實地釋放出來。就像面對李大芝這個我很欣賞的下屬,當知道她是害死我兒子兇手的妹妹時,真是天旋地轉,我也是在拍攝那當下,才確切感受到,原來這裡頭有「恨」、有「痛苦」和「無奈」交雜的強烈情緒。
預防和改變,都藏在細節之中
我常說這部戲的導演有一雙「鷹眼」,他總是可以察覺我們在表演上任何一個微小細節。記得有場戲順完,我內心才想到:「糟糕,剛剛不該笑的,宋喬安這時不會有笑容出現。」念頭才迸出, 導演就跑來提了同樣的想法!就是這樣與演員之間的共鳴和提醒,對我詮釋角色的幫助非常大。除此之外,我也一定要稱讚整個劇組真是非常可愛,對細節用心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line上建立一個真實「品味新聞台」群組,工作人員充當同事,平時在裡頭就跟我展開「下屬與上司」間的對話,輔助我更容易進入喬安的工作狀態。
為了這部戲,我特別看了非常多無差別殺人事件的資料,作為父母當然會憂心、會害怕自己的小孩受到傷害。但老實說,在這樣資訊爆炸又高壓的大環境下,許多意外都很難避免。但我相信,所有的預防與改變都藏在細節之中,人與人之間少一點冷漠、多一些理解與關心,或許就能減少悲劇發生吧!每個人與惡的距離都是忽遠忽近的。我想決定這距離的最重大因素,應該就是「誘惑」。誘惑讓我們面對人、面對事件,做出不同的反應和選擇,而心中該如何拿捏這把尺,正是應該深深與自己對話的部分。
延伸閱讀
- 《我們與惡的距離》吳慷仁:王赦即使備受質疑,也要為人權燃燒
- 《我們與惡的距離》馬欣導讀:通往地獄之路,常由自命良善的人所鋪成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再以「惡」對待,也許答案就在我們手中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燃起社會病灶,
人性的愛恨、脆弱與尊嚴即刻引爆!
在善惡的邊緣,每個人都有話想說;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作為一個編劇,我只是希望這齣戲能讓大家試著了解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不能認同他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背後的原因,我相信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這些傷痛在周邊發生。如果不願探索原因,我們是真的無法預防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呂蒔媛
兩年前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李曉明造成九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最高法院宣判其死刑定讞。
身為「品味新聞台」編輯主管的宋喬安,兒子正是這起事件罹難者。喬安與丈夫昭國本因工作理念不同漸行漸遠,更因兒子離開後水火不容、準備訴請離婚。白天她是新聞台厲聲火爆的副總監,晚上則是無法走入兒子房中,以酒精麻痺身心的可憐母親⋯⋯當女兒行為日漸失序,加上兇手李曉明的妹妹因緣際會進入公司,成為自己下屬,她與先生昭國,終究被逼著直視整起事件,和新痕舊創不斷的人生⋯⋯
於此同時,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死刑定讞之後仍想了解其犯罪動機,被受害家屬潑糞、遭罵「人渣律師」,連家人都無法體諒。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連結,也引發了人權律法的掙扎、精神病識的探究,以及新聞媒體的反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沉默傷口,是呂蒔媛丟給噪囂社會的一個龐大詰問。一起隨機殺人事件、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扣連出家庭、媒體、教育、法治與精神疾病污名等思辨對話;透過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串起事件與人性的多重樣貌。加害者、被害者、律師、社工、媒體人員,各有各的殘缺、各有各的正義急欲伸張;當種種即時新聞如不痛不癢的擦邊球刷過生活,當批判輕易脫口而出將人定罪,我們與惡的距離之間,究竟還剩下些什麼?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