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蕉」生「管」養的玄彩蝠,如何在一大片台灣芭蕉林中找到自己的同伴?

文:許家維(社團法人台灣蝙蝠學會)、蕉生蕉林己羅文妏(社團法人台灣蝙蝠學會)、管養劉建男(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玄到自社團法人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

Take Home Message

  • 玄彩蝠利用芭蕉卷葉作為日棲所的彩蝠情況直到近年才為人所知,研究團隊也從2014年開始進行基礎生態調查及長期的片台生態調查。
  • 隨著調查資料的灣芭累積,團隊發現玄彩蝠與其他蝙蝠不同,中找母蝠能以幼蝠的同伴回聲定位前驅叫聲辨認自己的小孩。
  • 研究團隊期望大眾在理解玄彩蝠後能更重視及珍惜脆弱的蕉生蕉林己生物棲所,才有機會繼續發掘牠們更多的管養生態故事。

台灣的玄到自蝙蝠種類繁多,牠們會利用許多不同類型的彩蝠場域作為棲所,包括天然洞穴、片台人工渠道、灣芭人工建築結構物及植物等。中找其中植物類型的棲所更具有多種不同的利用方式,例如棲息於植物葉片下方、竹洞、樹洞、樹皮縫隙、枯葉欉、蕉葉的卷葉等。在這之中,又有一種專門棲息於台灣芭蕉(Musa itinerans var. formosana)葉中的玄彩蝠(Kerivoula furva),本文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牠們特殊的生態習性。

躲藏於芭蕉卷葉的蝙蝠

玄彩蝠為台灣小型的食蟲性蝙蝠,分類地位屬於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tionidae)彩蝠屬(Kerivoula),分布於中國、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等地區,體重約4~6公克,母蝠懷孕時體重可達6~8公克。

玄彩蝠的毛色為黑褐色或淡褐色,手肘有小肉墊,類似海芋形狀的耳殼則是牠們主要的辨識特徵。5 月下旬至6 月是牠們的繁殖期,新生幼蝠6~8週即可獨立飛行。過去的研究發現牠們以蜘蛛為主要食物來源,藉由尾膜來撿拾、捕撈獵物。回聲定位頻率為70~280千赫茲(kHz),為台灣38種蝙蝠中聲音頻率最高的物種。

牠們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中低海拔的森林,過去也曾在竹洞裂縫中被發現,近年來才陸續在新竹羅山林道、蘇花公路沿線、溪頭、翡翠水庫、台中烏石坑等地區,發現牠們棲息於台灣芭蕉的新生卷葉之中。

如何進行玄彩蝠調查?

了解一個物種的生態習性不僅有助於未來的物種保育及經營管理,玄彩蝠的野外調查更首次開啟了有關這個物種的基礎研究。待建立基礎的生態資料後,便能提供後續學者更多可以深入探討的議題。筆者參與的研究團隊自2014年開始在台中市和平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烏石坑低海拔試驗站,執行玄彩蝠的長期生態研究,我們在該區域選取有穩定台灣芭蕉群落的四個樣區,每月進行1~2次例行調查。

由於首先要了解玄彩蝠對棲所的利用情形,因此在調查時必須每日巡視各樣區,有多少適合作為棲所的台灣芭蕉卷葉,接著調查卷葉裡是否有玄彩蝠棲息,並測量卷葉棲所的形質或環境特徵,例如高度、卷葉開口的口徑大小、上方鬱閉度(註1)等,了解玄彩蝠是否對台灣芭蕉卷葉棲所的某些特徵具有偏好。

此外,發現有玄彩蝠棲息的卷葉時,團隊也會於傍晚玄彩蝠外出活動前以自製掃網固定於磯玉柄進行捕捉,藉以了解每管卷葉內的個體數量及組成。

1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藉由GoPro運動攝影機檢視卷葉內是否有玄彩蝠。(作者提供)

然而調查時要如何以最不干擾到物種的方式,確認卷葉中是否有玄彩蝠棲息呢?本研究使用紅外線熱像儀拍攝每一管可被利用的卷葉棲所,因為玄彩蝠體溫較環境溫度高,如果卷葉中有玄彩蝠棲息時,熱像儀影像中會有一處較明亮的熱點。

另外,有時候玄彩蝠會降低體溫進入休眠狀態,因此熱像儀上的熱點較不明顯,遇到這種情況時會同時使用GoPro運動攝影機固定於鋁桿上,並延伸至卷葉上方,從空中拍攝卷葉洞口及內部,作為輔助判讀。

未命名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新生卷葉中有玄彩蝠棲息時的熱像儀即時影像。(作者提供)

家人一起住?玄彩蝠偏好居住的卷葉

2014 ~ 2016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玄彩蝠喜好利用平均口徑約12公分、鬱閉度較高的台灣芭蕉卷葉作為棲所。我們推測小口徑卷葉及上方有較高的覆蓋度,可降低被猛禽發現的機率,也能避免陽光直射或減少雨水在下雨天時進到卷葉內。

研究樣區內一年四季都能發現玄彩蝠棲息於台灣芭蕉卷葉中,而且也並未發現玄彩蝠使用台灣芭蕉卷葉以外的棲所。夏季時受到降雨及溫度的影響,台灣芭蕉卷葉棲所的可利用時間僅有一日,有時甚至不到一日台灣芭蕉卷葉就會完全展開。因此玄彩蝠的群集需每日更換棲所,不過冬季時台灣芭蕉卷葉的成長速度較為緩慢,雖然此時可利用的卷葉棲所時間長達一週,但僅有記錄到一管卷葉被連續使用長達三日。

傍晚捕捉到玄彩蝠後會至室內量測,結束後攜至原捕捉地進行野放。研究期間共取樣104管玄彩蝠棲息的卷葉,卷葉裡的成員1 ~ 13隻不等,平均為四隻,其中以2 ~ 4隻比例最高。該地區個體被重複捕獲的機率很高,多數被重複捕捉的個體為雌性,顯示雌性玄彩蝠個體對於棲地有較高的忠誠度(註2)。

在成員組成中大部分被捕獲的個體以成體雌蝠及幼蝠為主(62.2%),親子關係維持超過一年,目前推測同一管卷葉的成員組成可能大部分都具有血緣關係,不過未來仍需更進一步以遺傳物質分析才能證實。

1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熱像儀操作(作者提供)

茫茫之中找尋幼蝠

本研究收集玄彩蝠棲所及群集組成等基礎生態學資料已兩年,隨著資料的累積,也出現了更多的奧祕有待被解開。例如群居性的玄彩蝠在夏天幾乎每天都要更換棲所,他們要如何在一大片台灣芭蕉林中找到自己的同伴?如果一個群集中有多隻雌蝠生下寶寶,母蝠又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小孩?

過去有研究指出蝙蝠可能是透過空間記憶、嗅覺或聲音來找到彼此。而在玄彩蝠親子間,我們試著透過實驗驗證牠們是否利用聲音進行親子辨識。蝙蝠的叫聲通常可區分為回聲定位叫聲(echolocation calls)及社會性叫聲(social calls),回聲定位叫聲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導航及協助覓食;社會性叫聲則用於個體間的溝通。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