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錡豫
談到陳澄波(1895-1947),考入一般人會想到的日本是他在228事件時悲劇性的生命終點。熟知台灣美術史的東京的英人,則會熟悉於他油畫家的美術身分。然而,學校直到陳澄波於1924年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前陳卻最並開始學習油畫之前,澄波彩畫他主要的個業高檔國貨創作媒材還是以水彩為主。
換言之,餘水用的顏料1924年以前,家愛陳澄波的考入身分是一位業餘水彩畫家。而從現存陳澄波早期的日本水彩作品來看,風格上明顯受到其國語學校老師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東京的英影響。

1920年代以前,沒有多少台灣人願意從事西洋畫的創作。如果要學習西洋畫,也會面臨要如何購買顏料、畫筆等用具的問題。倘若沒有認識的圖畫老師代為取得,便只能向日本的美術社訂購。當陳澄波的老師石川欽一郎於1917年離開台灣後,在公學校擔任圖畫老師的陳澄波,便面臨這樣的問題。
在陳澄波龐大的遺物中,有數封與東京神保町的百年老店「文房堂」有關的書信,主要是1921年他向文房堂郵購水彩顏料的訂單及匯款單。通過這些書信與相關史料,我們得以具體而微地掌握當時畫材的流通網絡,以及陳澄波個人的品牌偏好。
有趣的是,一百年前陳澄波所使用的畫具,跟我們的差別並不大。
陳澄波遺物中的文房堂書信
首先是陳澄波遺物之一「神保町文房堂致陳澄波之明信片」,在這封1921年10月的回信,可以看到當時陳澄波訂購的畫材價格及種類。寄送地址「台灣嘉義郡水上公學校」是陳澄波當時任教的學校,也就是今日嘉義水上國小及柳林國小的前身。
該信背後的「回答書」上,羅列了陳澄波向文房堂訂購的各種水彩顏料以及用品。第一排的「三脚床几白革付」,實際上就是可折疊的三腳椅。受重視寫生的石川欽一郎的薰陶,這種方便攜帶的折疊椅,對身體力行老師教誨的陳澄波而言再適合不過了。


回答書第二排的手寫字「英ニユートン 水彩エノグ」,直譯為「英國牛頓水彩顏料」,即家喻戶曉的溫莎牛頓牌(Winsor & Newton)水彩。該品牌是由科學家William Winsor與畫家Henry Newton於1832年在英國倫敦創立,其透明度高、顏色清新明亮的特性,迄今仍是台灣習畫學生初學水彩時的首選之一。
筆者從國小開始學習水彩,國中、高中就讀學校美術班,所使用的水彩顏料就是英國溫莎牛頓,以及來自日本的飛龍牌(Pentel)。

回到文房堂寄給陳澄波的信件,自第二排開始,手寫日文皆為溫莎牛頓水彩顏料的顏色。其中包含了「クリムソンレーキ(洋紅色crimson lake)」、「ローズマダ(玫瑰茜紅色rose madder」、「コバルトブルー(鈷藍色cobalt blue)」、「ウルトラマリン(群青色ultramarine)」等十幾種。
同年12月,在文房堂寄送的「仕切書(發貨單)」,可以看到陳澄波除了原先的顏料,又多訂購了好幾種新顏色。且顏料名稱的旁邊還被抹上了相對應的顏色,可能是店家為了方便購買人確認才畫的。
1921年,陳澄波已是嘉義水上公學校的「教諭」(正式教師),而非「訓導」(教諭助手),月薪可達52圓。而發貨單底下的訂購總價9.3圓雖非相當高的花費,但按照比例計算,仍比現在水彩畫具的開銷還要高。

日本國會圖書館收藏的《文房堂発売品目録》
在日本國會圖書館的數位館藏(Digital Collections)中,收錄了1914年出版的《文房堂発売品目録》。檔案裡可以翻找到陳澄波所購買的椅凳及溫莎牛頓水彩,格式上依據不同的色系區分,既使是相同色系的顏色,其價格也因成分不同而有所差異。
有趣的是,翻閱目錄可以得知當時的溫莎牛頓牌被標示為「最上等 水彩絵具」,價格僅次於同樣是英國製的James Newman,相較日本國產及法國製的lefranc & cie和Bourgeois Ainé水彩顏料都還要高。為何陳澄波要選擇價格較高的英國水彩顏料,難不成陳澄波偏愛大不列顛貨?


文房堂與日本水彩畫的發展
陳澄波之所以選擇高價位的溫莎牛頓水彩,而非相對便宜的法國、日本顏料,或許是受到石川欽一郎的影響。石川欽一郎向旅日英國水彩畫家阿爾弗雷德.伊斯特(Alfred East, 1873-1913)多次請益,而後也持續以書信進行交流。也曾撰寫過知名風景畫家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 1776-1837)的傳記,或是在期刊報紙上發表英國水彩畫家的評介,向日本讀者介紹英倫水彩之美。由此推測他是帶領陳澄波熟悉英國水彩品牌的不二人選。

不過1912年時,石川欽一郎曾撰文坦言他對溫莎牛頓水彩的使用心得:「說起牛頓牌,人們都會認為這是最頂級的上等品,但實際上最近仍看到了品質下降的情况發生,製作方式變得粗糙,導致分量減少,顏料管跟管口都比以前更小了」。他認為各方面來說,更高價的James Newman牌表現較佳,不過也肯定溫莎牛頓的顏料品質不差,適合戶外寫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房堂不僅是日本最早引進舶來水彩用具的店家之一,同時也參與日本早期水彩畫的發展。例如,在由水彩畫家大下藤次郎(1870-1911)所創立的水彩畫專門刊物《みづゑ》,書末可見文房堂的廣告,推測文房堂也是該誌的贊助商。石川欽一郎也是該雜誌的常客,時常在此發表文章,或是刊載自己近期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