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社交孤立」不等於「孤獨」,簡易表「孤獨量表」助你覺察心底的需求

採訪整理:黃嘉慈(藝術心理治療師)

全球約33%的社交成人感到孤獨,常感到孤獨與壽命減短和增加身心疾病風險有關,孤立孤獨只是於孤易表怎麼知道自己孤不孤獨?可被測量嗎?董氏基金會邀專家參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設計的孤獨量表,提供「簡易版孤獨量表」,獨簡底幫讀者覺察自己或家人是量表否感到孤獨,以便及早找出減低身心傷害的助覺方式。

根據Statista網站一項2021年的察心成人孤獨感調查顯示,全球約有33%的需求成人感到孤獨。先前研究也發現,社交經常感到孤獨與壽命減短和增加身心疾病風險(如心血管疾病、孤立孤獨阿茲海默症等)有關。於孤易表更重要的獨簡底是,孤獨會讓人對於他人的量表不友善行為更加敏感,讓人從社交關係中退縮,助覺因此形成惡性循環。察心現在,人們逐漸了解到孤獨對身心的傷害及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也開始尋找減緩損失的方式。

然而,到目前為止,能夠預防、診斷孤獨的方法並不多,部分原因在於孤獨感包含許多無法被測量的因素,要評估有其難度,不像測量血壓、拍X光片或感染檢驗那麼簡單。

例如,當研究者試圖以調查和統計分析來探討人們的孤獨感、支持感和人際關係滿意度等變項時,會發現這些變項不容易用數字量化。此外,調查通常會出現偏差,如:樣本的代表性、自我報告資料的準確度等(人們無法解釋或量化自己的感受)。因此,研究者必須清楚研究的限制才能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社交孤立」和「孤獨」為不同的狀態

雖然孤獨感的測量有其難度,卻有其重要性,因為可提供實證基礎,讓我們了解孤獨感對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影響,進而提供改善的建議。

英國國家統計局指出:現有的孤獨感研究已經發現,孤獨感與一系列不良的健康狀況有關,在老人的孤獨感方面也有較為可靠和廣泛的數據;不過,對於兒童和年輕人等其他年齡族群的數據仍顯不足。

測量孤獨感之前,我們需要對「社交孤立」和「孤獨感」有清楚的了解,在生活中人們經常將這兩個詞混合使用,但實際上是不同的狀態(延伸閱讀:羨慕IG、FB過得很好的人?3個步驟讓你停止覺得自己很廢):

  • 社交孤立:指只有很少的社會關係或不常與他人接觸。
  • 孤獨: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覺得自己與他人失去連結。

因此,在蒐集孤獨感數據時,將「感受」包含在內是很重要的。

四個問題,幫成人覺察孤獨感

為了更迅速地找到受孤獨困擾的人,英國國家統計局推薦了涵蓋孤獨不同面向的四個問題,來評估成人的孤獨感。

前三個問題參考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孤獨量表,最後一個問題則是直接詢問受訪者感受孤獨的頻率。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量表是因該量表有其效度與信度,而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允許受訪者說出自己是否感到孤獨,從而瞭解其孤獨的主觀感受。

這四個問題如下:

未命名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

簡易孤獨量表了解自己有多孤獨

以下量表是依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孤獨量表修訂而成,方便民眾自行檢視或協助身邊的人進行孤獨感受的測量。內容描述了人們會有的感受。對於每項陳述,請選擇您感受到的頻率。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

未命名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
資料來源: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網站

計分方法:回答「從不」得1分,回答「很少」得2分,回答「有時候」得3分,回答「總是如此」得4分。

最後加總10題計分。該測量的平均孤獨感得分為20分。

  • 25分或更高得分:反映有高度孤獨感。
  • 30分或更高得分:反映非常高的孤獨感。

釐清孤獨來源,練習沉澱

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林以正執行長指出,人們往往認定孤獨是一個不好的負面經驗,應該盡快找到方法擺脫,但這也許是個沉澱與看見的機會;就算要排除這個負面情緒,他主張「要溫不要猛,要慢不要快」,以不評斷的方式進行自我覺察,下列內在對話可能有助於釐清孤獨的來源:

  • 是否因為某個情境轉變衍生孤獨感?那我有沒有適度讓其他人理解我的需求?讓他們知道怎樣來幫我?
  • 是否因為我正處在壓力下,所以很急切地期待別人能立即回應,並且放大了別人與我的距離感?
  • 或許是因為社會比較的訊息太強烈,讓我覺得不如人,也擔心因此不被愛?
  • 或許是這些情境,引發自己從小建立的內在焦慮依戀小孩又跳出來了?

如果當下沒有人可以分享這些感覺,不妨用書寫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感覺。

承認與接受自己的脆弱,並且找到可以傾訴的朋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延伸閱讀:看見自己的孤獨,和它對話,找到讓心不焦慮的力量)

本文經大家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慢性孤獨」正危害長輩的記憶與健康
  • 「孤獨感」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日本、英國相繼任命「孤獨大臣」
  • 多數美國人飽受孤獨感影響,健康風險最大的是Z世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