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談戀愛之前,要先把自己照顧好?「依附理論」告訴你,被照顧沒什麼不對

從小灌輸「獨立至上」的談戀思考模式,忽略情感連結的前先重要性

在感情裡,常常會聽到一個迷思:「談戀愛之前,把自被照不對要先把自己照顧好」、己照「唯有自己夠堅強了,顧好告訴顧沒才有資格去愛別人」、依附「要先懂得愛自己,理論才有能力去愛別人」。什麼

聽起來很合理,談戀也是前先許多雞湯書籍裡面會寫的話。但是把自被照不對,真的己照是這個樣子嗎?其實這些話,常常出自於我們童年所受的顧好告訴顧沒教養經驗中。

我們的依附父母,總是理論從小就要求我們要獨立:「不准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你要自立自強,總不能一輩子都依賴爸爸媽媽」。

但依附理論告訴我們,當我們受到挫折時,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主要照顧者適時的出現(available)、敏感覺察我們的需求(sensitive)、給予我們適切地支持(supportive),唯有主要照顧者一次又一次地這樣照顧我們,給予我們安全感,我們才能發展出照顧自己的能力。

在長大之後也是如此。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若是未能從關係當中獲得安全感三要素,又要從何得到安全感呢?或許,他們可以勉強把自己照顧好,勉強維持日常的生活起居,但他們的依附型態,偏向不安全依附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而研究也指出,不安全依附和憂鬱症有著高度的相關,他們的生活品質肯定也比較差,他們雖然可以把自己勉強照顧好,但那個好,肯定也沒有安全依附來得那麼好。

如果今天,有一個伴,能夠陪伴著他們,在他們有需求的時候適時出現,在她們有危機時敏感覺察到他們的需求,並給予他們需要的支持,那麼他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感,必能大大的提升。

難道,這是一件壞事情嗎?

或許,和那些偏向安全依附的人而言,不安全依附程度較高的人,感情相對地還是會比較不穩定;但是,至少有伴侶陪伴的不安全依附者,如果能夠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透過適切地表達方式,練習把自己內心的情感,用對方較能接納地方是傳遞給對方。

譬如說,當一個焦慮程度較高的人,感受到自己要被拋棄的時候,能夠用「你今天一直沒有聯絡我,我真的很焦慮,感覺到呼吸困難」取代「你今天一直不理我,是不是不愛我了」。

又或是,當一個逃避依附程度較高的人,想說出內心的脆弱時,可以試著向對方表達說「和你太頻繁接觸,我會害怕有一天會被你拋下」,取代默默地疏遠對方、不敢與對方太過親近,透過這些方式,讓對方有機會發揮安全感三要素,接住對方的依附警鈴,那麼不安全依附者的不安全感,還是有機會逐漸下降的。

對我而言,身為一個不安全依附者,要讓自己變得更有安全感,需要努力的方式,一直都是兩條路:第一條,試著用對方更容易聽進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安全感,讓對方更有機會用安全感三要素,接住自己的依附需求;第二條,找尋那些較有安全感的人,因為他們更有機會運用安全感三要素,接住你的依附需求。

可以適當依附,但不要完全依賴

回到一開始我所談的「獨立」:要夠獨立,才有愛人的資格,其實是很「逃避依附」的思考策略──「正因為沒有人會愛自己,所以自己才必須要什麼都自己來」、「正因為沒有人可以陪伴自己,所以自己只能自立自強」、「正因為沒有人可以相信,所以只能相信自己」。

但是,到底是沒有人可以相信,還是你一直把焦點放在失敗的經驗上,或是不斷復刻童年經驗,而導致這樣的信念不斷地被加強呢?

有時候,有些人會問說,既然我還不夠好,我愛上一個夠好的人,會不會因此顯得我比較脆弱、比較容易被拋下?對我而言,答案是不會的。我可以理解你的擔憂,因為這個社會都支持「獨立才是好的」,但每個人都需要羈絆與依附,那些看似比較成熟的人,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情感連結,只是他們比較能一個人過得好而已,他們同樣需要情感的連結。

如果他願意和你互動、願意和你連結,那就代表你有他喜愛的地方,所以他願意花時間和你相處。也許你會很害怕,那就詢問吧!「這麼糟糕的我,到底是什麼讓你愛上我的?」我想,如果對方是個合適的人,自然會給你他的答案的。

延伸閱讀

  • 談復合之前,你要先有讓對方重新愛上你的理由
  • 一段需要你費盡力氣的關係,常常不會是好的關係
  • 愛情依附理論(4):改變對方(或被對方改變)真的是不好的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