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谷敏郎
當異位性脂肪附著到心臟,這是真的冠狀動脈就危險了!抗發酷
前文提過,炎殘易吃日常生活中如果飲食過量,相胖多餘的不容飽熱量就會以中性脂肪的狀態,蓄積在脂肪細胞裡,這是真的長久下來,抗發酷脂肪細胞會逐漸變大,炎殘易吃一旦負荷超過極限,相胖脂肪細胞就會自動增加,不容飽以消耗這些過多的這是真的脂肪。
就像這樣,抗發酷當聚集在皮膚下方的炎殘易吃脂肪細胞膨脹、增多之後,相胖皮下脂肪就會增加;聚集在腹部周圍的不容飽脂肪細胞膨脹、增多之後,內臟脂肪就會變多。但這樣還沒完,如果還有更多脂肪產生,就連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也無法完全收容的時候,這些無處可去的脂肪就會進入「脂肪細胞以外」的部位。
最後,就連心臟、肝臟、胰臟、肌肉(骨骼肌)等原本不該有脂肪附著的部位,也會被脂肪盤據。換句話說,這些多餘的脂肪會跑錯地方,蓄積在心臟的心肌細胞、肝臟的肝細胞、胰臟的β細胞、骨骼肌(Skeletal Muscle)的肌細胞(Muscle Cell)等,這些原本不具備蓄積中性脂肪功能的各種體細胞裡。
這就是在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之外的第3種脂肪,也就是所謂的異位性脂肪(Ectopic Fat)。
為什麼我明明不喝酒,卻還是得了肝炎?
脂肪附著在原本應該不會有的地方,當然不是件好事。異位性脂肪一旦蓄積,該部位就會開始慢性發炎、產生悶燒。
例如,肝臟如果有多餘的脂肪附著,就會在該處引起發炎,肝臟的細胞會因此虛弱、壞死。因為免疫細胞之一的巨噬細胞會包圍該處,並攻擊原本健康的細胞,最後引發肝炎。
這種類型的肝炎稱為「非酒精性脂性肝炎」(NASH)。大家對肝炎的印象或許都是飲酒過量,但其實不喝酒的人,也會罹患肝炎。健康檢查之後,聽到醫師說:「你有脂肪肝,要少喝點酒喔!」你可能會很疑惑:「我明明沒有喝酒啊,怎麼會這樣呢?」或許就是蓄積在肝臟的脂肪搞的鬼,還是快快減肥比較實在。
另外,當肝臟或肌肉有多餘的脂肪附著時,胰島素的效能就會變差。肝臟或肌肉會在胰島素的協助之下,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蓄積成能量。然而,異位性脂肪一旦增加,胰島素的作用就會下降,人體吸收糖類的功能就會停滯。
發炎的介質隨著脂肪入侵心臟
除了肝臟之外,更恐怖的是,附著在心臟周圍的異位性脂肪。這些脂肪會順著細小血管,把那些會引起發炎的介質,送進負責運送氧氣和營養進入心臟血管的冠狀動脈,使冠狀動脈悶燒、加速老化與脆化。
而且,這種因發炎引起的損害,速度遠比冠狀動脈本身的自然老化(動脈硬化)還要更快。同時,負責把營養送進心臟的冠狀動脈,也有可能因此阻塞。因此,異位性脂肪的存在可說是相當危險。
總而言之,這些會到處跑來跑去的多餘脂肪,會像流氓一樣盤據在原本不應該存在的部位。對人體來說,異位性脂肪就是個陌生且詭異的傢伙,免疫系統會將之視為攻擊對象,並在戰鬥的過程中引起發炎、慢慢地侵蝕身體。
減肥是最有效的抗發炎藥
前面已介紹過,過度增加的脂肪會以各種形式在全身產生悶燒。在本章的最後,就來談談「一旦脂肪開始蓄積,人就會更容易變胖」(意即為何胖子會越來越胖?)的原因為在。
理由之一就是胰島素。當人變得肥胖之後,胰島素的效能會變差,胰島素的分泌增加會引起各種問題,這些前面都已經說明過了。大家都知道,胰島素是降低血糖值的賀爾蒙,不過,它還有另一個名稱,那就是肥胖賀爾蒙。
「降低血糖值」的確是好事,但相對的,胰島素也會促進多餘的葡萄糖轉變成中性脂肪,然後蓄積在脂肪細胞裡,有趣的是,胰島素之所以會過度分泌,就是因為脂肪不斷蓄積的關係,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衝擊的真相!胖子不容易吃飽,這是真的!
一旦脂肪蓄積之後,人會更容易變胖的理由之一,與「瘦體素」(Leptin,由白色脂肪細胞分泌出的體脂細胞激素之一)密切相關。順道一提,瘦體素的名稱源自於希臘語「Leptos」,代表「纖細、纖瘦」的意思。
瘦體素是與食欲相關的賀爾蒙,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同時,瘦體素還會對肝臟和肌肉發出「開始消耗熱量」的指令。因此,瘦體素的分泌一旦增多,食量就會減少,有助於脂肪燃燒。
令人困擾的是,人在變胖之後,儘管瘦體素會大量分泌(照理來說應該會吃得少一點),但不知為何,身體對瘦體素的反應卻會變差。因此,越胖的人,越不容易得到飽足感,就此陷入飲食過量的窘境。
你比年輕時還要胖了嗎?注意了!
總而言之,越胖的人越容易發炎;想抗發炎,就得先減掉不需要的脂肪,尤其是會在體內引起悶燒的內臟脂肪和異位性脂肪。
內臟脂肪多寡的標準就是腰圍。而在異位性脂肪方面,如果現在的你要比年輕時期還要胖的話,就更得注意了。
年輕時期纖瘦的人,如果和天生豐腴的人相比,體內脂肪細胞的數量較少,蓄積脂肪的空間也較少,所以就算看起來沒有胖得很誇張,瘦子體內蓄積脂肪的空間仍不夠多,因此很快就會塞滿——這些無處可去的脂肪,就很容易附著在不應該出現的部位。
另外,也有報告指出,異位性脂肪未必和內臟脂肪的量相關。也就是說,就算腹部周圍的脂肪不多,肝臟或肌肉仍可能會有第三脂肪附著。大家絕對不能因為「反正我不是代謝症候群體型」而鬆懈。
認真減肥就是在替身體滅火
所幸,儘管內臟脂肪和異位性脂肪會使身體悶燒,卻也很容易清除。單就這個特性來說,這兩種脂肪絕對稱不上難纏。
導致內臟和異位性脂肪增加的首要原因,就是飲食過量。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或甜食,容易蓄積中性脂肪、促使血糖值急遽攀升,造成胰島素過量分泌,絕對要避免。另外,運動不足或肌肉量減少將使基礎代謝率下降,熱量消耗也會跟著減少,於此同時,脂肪的蓄積量就會相對增加。
肥胖是讓身體悶燒的最主要原因,調整飲食習慣和規律運動,是消除肥胖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將從第四、第五章提供解決對策,請大家從今天開始,從蓄積脂肪的生活中掙脫出來吧!
相關書摘 ►《抗發炎》:氧化、糖化、發炎三大反應,加速人體老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抗發炎:斷開百病最強絕招》,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池谷敏郎
譯者:羅淑慧
掀起全日本熱潮,任何人都能隨時在家操作的「健康革命」!
很多人不知道,動脈硬化、癌症、失智、憂鬱症……都和慢性發炎有關,
實際上,慢性發炎,正是體內失火、並持續悶燒的警訊。
本書作者池谷敏郎是日本心血管疾病權威,
他用淺顯的文字及圖解,說明慢性發炎的各種影響,並提供不依賴藥物,
就能阻斷病源、延緩老化,使全身器官變得更健康的保養祕訣。
發炎本身無害,但若是慢性發炎,問題可就大了:
發炎是人體自我保護、治療的過程,也是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反應。
被蚊子叮咬後覺得癢、感冒嚴重時發燒,都是「急性發炎」的症狀。
無視慢性發炎在體內悶燒,最後就會引發大火,各種疾病接連上門。
例如,不及早治療牙周病,就會導致糖尿病。為什麼?
延緩老化要「抗氧化」,那麼「抗發炎」呢?兩者其實一樣重要。
人體在治療、排除外來異物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
造成細胞氧化、糖化,導致肌膚產生皺紋,提高患病風險。
拿到健康檢查報告時,要看哪個數值才知道自己體內發炎狀況?
答案是CRP指數,高於0.30mg/dl,就要注意了。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