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並讀《蒙馬特遺書》與《其後》:學運世代的同性情愛書寫,對當下已通過同婚專法的台灣何有特殊意義?

文:陳鈺欣

知己是並讀碰著面可以拿彼此生命最深刻、最難堪處嘻笑怒罵,蒙馬
不相見時閉眼又能歷歷看見對方身上每個傷痕;
真正的特遺台灣特殊不忍心吧。——賴香吟跋邱妙津《寂寞的書與世代群眾》

一九九六年的夏天末了,我從父親的其後四門家用汽車上卸下一輛捷安特腳踏車,就這樣搬進台灣大學女生第二宿舍。學運性情寫對不久,同當下同寢室的愛書電機系大四學姊借給我一本時報文化出版的紅皮小說,名為《鱷魚手記》(1994)。已通意義她說是過同畢業沒多久、自殺了的婚專何台大學姊寫的。日後回想起來,並讀那是蒙馬我與研究文本《鱷魚手記》的初次相逢,儘管我仍在台中時,特遺台灣特殊報章已開始連載。書與世代當時我一心嚮往著椰林大道的精采生活,台北琳琅滿目的藝文活動紛紛向我招手。我既無心理解邱妙津的苦澀文字,又僅僅視之為另一種少年維特的煩惱。

於此同時,生活在九○年代下半頁的台北,不可避免地要閱讀小說:那是蘇偉貞《沉默之島》(1995)、董啟章《安卓珍妮》(1996)。大學二年級,當時的女朋友從外公家訂製的原木書櫃裡,抽出一本嶄新但輕薄的小說集,慎重其事地交在我手上,說:「這是賴香吟《散步到他方》(1997)。」

時序移至二○二二年,繼《其後》(2012)之後,賴香吟以《白色畫像》再次獲得台灣文學獎金典獎首獎;香港導演陳耀成拍攝的邱妙津紀錄片《蒙馬特之愛與死》,在台南「烏山頭影展」播映、《鱷魚手記》與《蒙馬特遺書》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蒙馬特遺書》出版於一九九六年,時年畢業於台灣大學的賴香吟二十七歲,與邱妙津同年;即至《其後》二○一二年出版,賴香吟等學運世代已步入四十歲中年,同輩之人早已在政壇身居要職。

二○一九年台灣同性婚姻專法通過,曾於大二參與野百合學運的文化部長鄭麗君於媒體專訪憶學運、憶留法時期好友邱妙津;二○二○年卸任部長職位後,她參加當年度的台灣同志遊行並受邀上台發言,媒體所下標題為「同志大遊行 鄭麗君向已故作家邱妙津說:我們做到了」。

至此,同志平權嶄露曙光。同志研究雖尚未建制化,但已在文學領域發光發熱。而當年讀不懂《鱷魚手記》的我,接受台灣大學女同志文化研究社的洗禮,逐漸步入了台灣同志文學研究社群,經歷了一個世代的女同性戀文青將《蒙馬特遺書》視為聖經、人人說得一口邱腔的年代。

我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與賴香吟《其後》書寫中的同性情愛關係,視為前代人的生活再現。若我們是她們世代的延續,我該如何解讀這些文學遺產?除了揭露之外,還能如何在文學研究上達到同情與理解,甚或,共感?它們對當下同性婚姻專法已然通過的台灣,有何特殊意義?

學運世代的同性情愛書寫:透過對知識的辯證,裹藏情感

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初版於一九九六年,也是在同一年,我在椰林風情BBS按圖索驥敲開了「共四○一」這個密碼:在共同教室偏僻的四樓,尋到了浪達社(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那日敲開的密碼,日後橫向連結到「壞女兒」BBS、GLAD(Gay & Lesbian Awakening Day),縱向連結到《愛報》、《我們是女同性戀》,還有人手一本的《蒙馬特遺書》。

作為台大浪達過去的參與者,我把《蒙馬特遺書》讀作一則畢業自台灣大學的T留學生青春愛欲辯證,以二十封書信,連綴首尾兩篇見證寫就。敘事時間始自主人翁Zoë巴黎第八大學碩士班求學,師事法國女性主義學者西蘇,至一九九五年至東京探訪碩士班求學的小詠,返回巴黎。在故事裡,絮與Zoë有過婚姻的盟誓,而絮離開了她,情感受挫精神狀態不佳的Zoë飛到東京投靠小詠,幾夜溫存後,回到巴黎蒙馬特,開始寫作遺書。遺憾遺書寫作成為真的「遺書」,作者邱妙津逝世於巴黎。

二○○三年,賴香吟在中時電子報人間副刊發表〈憂鬱貝蒂〉,以第一人稱敘事陳述她與匿名朋友C的同性情感。透過文章中談論到的電影、作家,文青女同志網路瘋傳,指認文章中所提及的C是邱妙津,而〈憂鬱貝蒂〉也於二○一二年正式出版,成為賴香吟自傳體小說《其後》的一章。在《其後》中,賴香吟以第一人稱敘事,描述「我」與朋友「五月」自大學乃至碩士班於東京重逢的友誼,而後五月返回巴黎,自殺早逝於斯。同樣一條時間軸的敘事線,也出現在《蒙馬特遺書》當中,關於兩本小說的互文性,容後討論。《其後》出版隔年,獲頒台灣文學獎金典獎,賴香吟於得獎感言再憶邱妙津與自身於藝術創作的提問、辯證,與和解。

台灣同志研究學者朱偉誠編選《台灣同志小說選》(2005),為台灣同志文學史開先河,在國家文學機構尚未將「同志文學」納入集體身分認同打造時,將之命名為「另類經典」,為文〈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澳洲文化研究學者馬嘉蘭在早先出版於香港的《定位性相:台灣小說、電影與公眾文化中的酷異再現》(2003)亦支持了將邱妙津的作品讀為一個同志文本╱現身的讀法。但我在這篇書評中要拓展的,是將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與賴香吟的《其後》(2012)並讀,將之視為台灣野百合學運世代的文本,從其中看到學運世代的同性情愛書寫。

賴香吟與邱妙津結識於《台大小說選》(1989)編選之際,七十八學年度的台大學生會長范雲設置「出版委員會」,邀請外文系教授蔡源煌編選小說,集結六位在學台大學生的作品,後因邱妙津已出版個人作品,遂未選入選集。隔年,一九九○年,時值中華民國總統間接選舉,將近六千多名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今日改名「自由廣場」)集結,被稱為「野百合學運」,由台大女學生范雲擔任總指揮。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