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劇場】《人類狂想曲》:藝術家用黑暗照亮了我們,他們為觀眾所創造的,不再是「產品」

文:黃家祥

《人類狂想曲》是劇場由法國新銳團隊魔人神手製造所(La Main de l’homme)帶來的一齣結合雜耍與戲劇的表演。等待一場娛樂馬戲的人類觀眾,必須用全新的狂想目光,來領會雜耍敘事的曲藝另闢蹊徑。

HUMANOPTERE_©Dan_Ramaën_HD_007Photo Credit: ©Dan Ramaën

藝術家頗有意識地收束馬戲的「視覺奇觀」,不強調繽紛熱鬧的用黑神乎其技,卻沒有喪失對「社會奇觀」的暗照注視:他們轉而發現了身體表情那內斂的景深。似乎也隱隱訴說:或許我們在等待的亮們,從來就是們為一個已經發生過的奇蹟。

而整場表演領銜的觀眾道具,僅僅是不再一顆一顆單調的白球。有時冷不防,產品從一到多,劇場演員似乎正在戲耍、人類實驗和創造。狂想另一些時候,又從多到一,彷彿跟隨指令在運作與重複。

於是,這群雜耍藝術家手上的單一「白球」就此解放,成為多變的敘事符號,一個內涵隨著表演變化的指代。演員可以從戴奧尼索斯般舞動的輕盈,忽然變成薛西佛斯推行巨石的艱難,在同一塊舞台展現遊戲空間到工作空間的變換——所以,那是雜耍嗎?還是指令的履行?我們能夠分辨、劃出界線嗎?

觀看《人類狂想曲》,不禁有一種錯覺:這是人類物種創生以來,第一次發現工具使用的再現,文明初始的牙牙學語。有趣的是,人類創造工具勞動,又反過來被工具所塑造。當人類被自己的工具所馴化,把自己降格為勞動動物,真正的鬥爭就不由外部而來,而是發源於自身。

是的,勞動很辛苦,工作是一種被迫,我們恨不得能躺平。但如果借用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提出的觀點,又會怎麼樣呢?他一反常識地指出,當代真正危害個體的,已經不是外部機構的強制勞動,而是人們對自己所下的規範和要求:

過度勞動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倦怠社會》p.37-38)

「自由」是新的謊言(當你有無限的選擇時——想像一張浮誇、沒有盡頭的菜單——我們體會到的不是選擇的快活,而是選擇的堵塞)。「自由感」使我們用靈魂換取贗品,以勤奮替代空虛,抵押愛的能力去收穫知足,因為自我完成的甜美而甘心為奴。健康也不過是維繫工作產出的修辭。最終,所謂的幸福感,只能往自戀的小小渠道流去,匯入社交媒體的海洋。

如今,我們的身體與個人認同是新的殖民地,資本等待開發的沃土。最高級的產品販賣夢想和個人價值,代價則是我們心甘情願的輸誠。社會也許理所當然的以為賦予光芒、為我們無時無刻提供資訊至關重要,可是卻不關心長時間強光映照下所造成的刺眼、目眩與盲翳。只告訴大家一切是可能的,卻忘記創造可能性的條件。在一個過飽和的世界裡,沒有空間留給新創之物。所有的預留都先被看似新型態的勞務給佔據。

壓力、憂鬱、倦怠、焦慮。隔間農場裡的夢遊者。我們當機了。過曝讓人無法好好睜開眼睛觀看,藝術家卻獨獨用黑暗照亮了我們。他們為觀眾所創造的,不再是「產品」,而是一個為「產品」的出現保留的空位。在這樣的緩慢與凝視中,「美的不是奇觀瞬間的光芒,不是立即的刺激,而是安靜的餘暉、時間的磷光。」(《透明社會》p.68)

演出資訊

  • 名稱:《人類狂想曲》
  • 時間:2022.12.23-2022.12.24
  •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 詳情請點此
17_FB圖片貼文(連結)(1200x628)Photo Credit: 北藝中心提供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