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看見無私的愛:他們用一輩子的時間詮釋「奉獻」的真義

「雖然我無法前往史懷哲的看見非洲,或德雷莎修女的無私印度加爾各答,但能在身旁的們用社區中,發現身心方面有特別需求的時間弱勢者;他們就是我的非洲和加爾各答。」

2018年底,詮釋莊宏達醫師在第二屆「堉璘台灣奉獻獎」頒獎典禮上,奉獻緩緩道來他的看見心境。他是無私一名小兒科醫師、天主教徒,們用同時也是時間服務身心障礙兒童超過30年的「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

除了第二屆「堉璘台灣奉獻獎」的詮釋得主——莊宏達醫師以外,同時,奉獻還有三位「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得主,看見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至今仍在各領域發光發熱,向社會大眾訴說著愛與無私的們用故事。

取之於土地、回饋於土地,他們用愛反哺台灣

台灣知名的生態攝影導演劉燕明,為了記錄美麗的生態影像,30多年來以超凡的意志力跋山涉水、飽嚐無數的孤獨等待,只為了換取珍貴的生態影像。年近古稀的劉燕眀,正是第二屆「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得主之一,直到今日,他仍熱情不輟地翻山越嶺、為台灣生態記錄寫下精彩的一頁。

Photo Credit:生態攝影師劉燕眀

談起是什麼支持他堅定地從事生態攝影工作,他笑著說:「這一路走來,我沒有過挫折感,也不曾遭遇質疑。這是因為我很關心生態,也真的熱愛生態攝影這份工作,所以親朋好友也因為我的真心熱誠,支持著我。」

長年與大自然為伍的劉燕眀,對於人跟環境的關係心有戚戚焉:「我發現我是少數非『以人為主』的得獎者。其實,我鼓勵台灣有更多跳脫『人』的關注視野。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也只是地球生物的一種,當我們不再以人為本位,環境才會變得更好。」

與劉燕眀有相似洞見,彼此也是多年好友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本屆也同樣獲得「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

「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充滿感情與信心,所以我想要做些什麼,來反哺這塊土地、感謝這塊土地。」廖嘉展在921大地震後,帶領「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投入災後重建,至今已逾20年。他所打造的「桃米青蛙村、埔里蝴蝶鎮」,堪稱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

「地方創生」對於廖嘉展來說,就是找出地方獨有的DNA,並且連結人、社區、環境和社會,讓原本貧窮的社區能夠優雅地翻轉,邀請社群共同參與、活絡社會力,進而創造更多獨特的台灣經驗。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於紙教堂門廊。

連結人與人之間無限的可能性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神戶市野田北部轄區內的鷹取教會被燒得只剩下一尊耶穌像;建築師坂茂主動向鷹取教會提出興建「紙建築」的構想,這座紙教堂竣工後,遂成為社區居民的重要集會所,以及跨界交流的基地。這棟深具紀念性的建物,在2005年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便在廖嘉展的靈光一閃之下,於2007年跨海來台,定築在埔里。

「對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說,紙教堂具有關鍵的轉變力量。它既神聖又親民,飽含社會關懷與互助意識。傳承著日本經驗,在台灣的紙教堂更加開放地與社區互動,讓我們能逐步擴散埔里生態城鎮的影響力。」廖嘉展分享道,紙教堂興建初期,資金籌備也曾面臨許多困境,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立柱典禮結束後,當時的「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願意提供計畫補助而緩解了資金缺口,接著在各方資助下終於成功落成紙教堂。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祈福平安回家的「平安蛙」,以及矗立於紙教堂景觀池內的不鏽鋼裝置藝術——「蝴蝶風起」。

「我覺得台灣社會的美在於,當你有理想時,就會出現希望和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你前進的動力。」

廖嘉展分享道,「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成立之際,一年需要320萬的預算,籌措經費成為樂團當時最艱鉅的挑戰之一;然而在某次的樂團說明會後,一位不熟識的醫生主動提了50萬現金來捐款,並說自已的孩子也在學音樂,明白經營樂團的艱辛。這樣突如其來的恩典,令廖嘉展十分難忘。

這種無償付出的精神,也在劉燕眀導演身上體現。去年(2018),劉燕眀將超過700卷的生態影像,全數捐贈給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期望自己以熱情換來的美麗畫面,能藉由林務局的力量傳播給更多大眾欣賞,並喚起台灣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其實,在從事生態攝影的初期,劉燕眀從沒想過自已的工作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當時僅是意識到「環保」將是未來的重要議題,因此更加毅然決然地投入生態攝影志業。

「所以我常跟年輕人說,要注意社會、環境的脈動,並找到適當的切入點、發揮影響力。」

劉燕眀以自身經歷分享道,當一個人全然喜歡自己的工作,這份工作就具有獨特性,因此要學習關注自己的工作、跟社會連結,那麼就絕對具有奉獻社會的力量了。

奉獻的真義:其實我們沒有奉獻什麼,只是愛著

第三位「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得主,是從1987年就開始做雛妓救援的「天主教善牧社福基金會」。30多年來,救援了無數的家暴受害婦幼,提供庇護所和復原服務,也透過積極的教育和救援行動,試圖找出社會問題的根源、終止暴力的惡性循環。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座鼓勵獎並非頒給特定人士,而是授予「天主教善牧社福基金會」裡所有服務不輟的修女、志工,以肯定每一個人的奉獻精神。

Photo Credit: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
遴選委員沈春華(左)頒發第二屆「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給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右為受贈代表湯靜蓮修女。

「選擇自己所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不會覺得自己在犧牲奉獻。」

廖嘉展說,從讀書時期開始,即一直抱有對人與社會的關懷;對他而言,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台灣落成紙教堂、做埔里地方創生等工作,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像生態攝影師劉燕眀,把對大自然的熱愛轉變為影響社會的力量,沒有什麼理由,就只是熱愛著這樣的事。

「只要我們願意,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就連小學生都可以做扶弱濟貧的社會公益,愛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莊宏達醫師說。確實,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付出、貢獻,讓台灣變得更好。而這些默默的事蹟,需要被更多人看見;當愈來愈多人看見無私奉獻的精神,愛就能夠源源不絕地傳遞下去。

「堉璘台灣奉獻獎」支持所有願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的人,不限領域、沒有門檻,只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有一份對人、社會、環境的愛與關懷,就值得讓更多人看見。


為了鼓勵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由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透過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辦理之「堉璘台灣奉獻獎」,自2017年起每年頒發一次,受贈獎金為新台幣3,000萬元及獎座一座,是台灣目前非學術類獎項中獎金最高的獎項。首屆得主是從事戒毒教育工作超過30年的晨曦會總幹事劉民和牧師;第二屆得主則是服務發展遲緩及各身心障礙族群的莊宏達醫師。

第三屆「堉璘台灣奉獻獎」徵件啟動:

  • 候選資格:不限團體或個人,需符合以下條件至少一項。
  1. 致力於改善社會問題、推動環境永續提升或改善教育現況,以共創良善社會,並有卓著成效。
  2. 規劃、策動具影響力及規模之社會公益事業或活動。
  3. 勇於創新及突破現狀,改善社會問題、付諸行動並具持續性 。
  4. 只要所從事的工作在台灣、或對台灣有深遠影響,並不限定得獎人國籍或得獎單位所在國家。
  • 2019年5月1日至6月30日,全面採線上報名。預計2019年12月公告得獎者。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