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登探長(德尼思化創辦人,星主想吞下螢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
You are what you eat,廚快餐車食物不止你我喉舌,讓人生理需要,烹調我們每天都問三次:「到底要吃什麼?」此問難倒無數凡人,和美關乎品味,星主想吞下螢涉及人生,廚快餐車微細的讓人決定堆疊,建構何謂「我」的烹調一切。
如若喜歡飲食,和美充饑之外,星主想吞下螢品嚐精緻手藝,廚快餐車不信全球化的讓人口味同質,愛尋訪地方美食。烹調那2014年上映的和美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港譯《滋味旅程》,是色香味俱全的烹調。
Jonathan Favreau,漫威電影的「Happy」,他不止演員,《滋味旅程》自編自導自演。實踐拍攝飲食的電影夢想,耳目一新。《Iron Man》的大成本製作後,回歸初心。
《滋味旅程》風格歡樂,劇本較為傳統:大廚因受保守老闆控制,無法煮出真我,離職落魄之際,重拾自由,展開餐車旅程,和兒子合作互相成長,親情事業兩得意。
看似平凡的菜單,才是最巧手藝的挑戰。大廚失意時,為靚女待應烹調蒜油意粉,鏡頭對照交錯,美人臥床、垂涎欲滴。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命之愉悅。
我們會說食色性也,形容Juicy Sexy。煮食的Close Up聚焦,勾起饑餓的本能。卡爾維諾即曾有小說,將咀嚼和性連繫,那種唇齒細咬的親密,情感渴求之抒發。
老闆趕走大廚,他回到家屋立即烹飪,穿插餐廳平庸的忙碌,對比其實踐自我,煮出滿桌,單看已令人流口水的美食。討好食客不難,難在堅持烹調之美學。
從飲食本能至心靈情感,開啟公路旅程。大廚人到中年,忙於工作忽略兒子,「drive my餐車」,帶小孩見識美國飲食,諸如古巴三文治、法式甜甜圈、德州烤肉等。
大廚雖落魄,煮得「Happy」,天倫之樂。對照電影前半部,家人和煮食多是分割,如今大廚始將生命熱情,再度分享,不再是那句:Maybe some other time。
公路電影,千面英雄,不同空間的救贖:邁阿密、奧斯汀、紐奧良,回歸自我,最後必然回到起點,在洛杉磯美滿結束。那是視飲食為藝術,品嚐即是觸碰生命底層。
《滋味旅程》亦嘗試撒下時代調味:Fuck Twitter、haters、1 second video⋯⋯兒子引導大廚學習新科技,互相成長,呈現網路的雙面刃,破壞與救贖之可能。
過於美好的結局,易於落入刻意、浮淺;電影後半部較多平鋪直敘,相對扁平。瑕不掩瑜,是Favreau最為動人的電影,讓我們看了食指大動,希望吞下螢幕。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請看作者Medium。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