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学训双优的体育特长生或不再是个例

  又到一年高考时,学训今年的双优高考恰逢北京冬奥之年。而北京冬奥会上最受国人关注的育特两位中国队选手——谷爱凌、苏翊鸣,长生也因各自与大学相关的学训话题备受瞩目。谷爱凌即将在斯坦福大学开启大学生涯;还在读高二的双优苏翊鸣则在向跳高冠军王宇咨询“考清华难吗?”之后,收到了清华大学的育特回复“我在清华等你来”。谷爱凌、长生苏翊鸣在以奥运冠军的学训形象示人之外,又都有“学霸”的双优标签。他们正在重新塑造体育特长生给国人的育特印象,并且他们的长生形象也与中国对体育特长生培养要求的大变化相印合。

  在很多中国家长眼里,学训谷爱凌、双优苏翊鸣注定是育特“别人家”的孩子,学霸与体育特长生通常很难在孩子身上兼备。但从未来看,学训双优必定会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体育特长生的共同特征。首都体育学院原院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钟秉枢近日向记者表示,去年9月2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招收、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求体育特长生具备学训双优的素质。

  重武轻文是对体育特长生的固化认知

  钟秉枢介绍,目前可以以体育特长的途径进入大学主要有4种方式:

  一是优秀运动员的免试保送。依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六部门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今年,符合这一条件免试保送大学的共有873人。

  二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今年全国共有283所高校进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按照现行的政策,具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的考生,就可以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中二级运动员参加全国文化课统考,也就是高考。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达到当地最低分数控制线的65%就可以录取。一级运动员参加学校组织的校考。体育的专业测试均由学校进行。考生被录取后,可以不限就读专业,但通常以文科类专业居多。

  三是体育单招。报考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不参加全国文化课统考,只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单独考试,文化课的考试难度相应有所降低。去年的体育单招院校里,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的院校是99所,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的院校是54所。

  四是高校的体育类专业招生,如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要求考生有一定的体育特长,但不必具有运动员等级证。考生参加全国文化课统考和体育加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通常是当地录取线的60%。

  以上4类体育特长生进入大学的途径,以第二种,也就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影响最大,通常意义上,国人说到的大学体育特长生也是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不过,无论是上述哪一种体育特长生,长期以来都给人留下了仅有体育特长的印象,与谷爱凌、苏翊鸣展现出的学霸级体育精英的形象相去甚远。

  即便是在校园内,普通学生对体育特长生的认知也往往与社会层面的评价无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教师李江华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学生对体育生的了解渠道首先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所取得的成绩,也就是学校宣传层面的信息;其次是公共基础课上,相互有一些交集;最后是训练现场见闻。不过,高水平运动队在室外训练时,普通学生还能经常见到;如果是室内训练,普通学生也很难看到。此外,很多高水平运动员是单独上专业课,加之他们训练多,喜欢‘圈子内’的同学在一起,相对闭环。因此,大部分的普通学生对体育特长生这个群体认识不深”。

  李江华表示,体育特长生给人的印象通常是“重武轻文”,这和中国人历来重文轻武的传统是相对的。但如果你能摒弃偏见,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特长生,李江华表示,你会发现大部分体育特长生非常好接触,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爱敢恨,社交能力很强,非常抱团。当然,他们往往对专业课学习比较憷,如果这些高水平运动员通过大学所修的“非体育”专业就业,职场竞争劣势可能较为明显,职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家长层面也对体育特长生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很多家长一说到体育特长生就会自动加上“肯定学习差”的评价,这导致很多人并不能充分认知体育和体育特长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所在。西安翱翔体育俱乐部是一家以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主要业务的机构,创始人邵福生向记者表示,据其观察,大多数家长依然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单纯依靠文化课成绩很难顺利考上大学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培养一下孩子的体育特长。这也说明,大多数家长都认为体育特长是与学习差画等号的。虽然,北京冬奥会让国人知道了谷爱凌、苏翊鸣既是奥运冠军也是学霸还是榜样青年,但认为体育特长生就应该是像谷爱凌、苏翊鸣那样的,仍然是少数家长。邵福生同时感到有一些无奈的,是很多家长认为发展孩子的体育特长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会阻碍孩子成才。邵福生就遇到过一些孩子有着出众的运动天赋,但家长坚决反对孩子练体育的家庭。谷爱凌、苏翊鸣的成长都表明,体育成才也是一种成才,而且体育成才并不表示就会让孩子放弃学习,但现在还是有很多家长对此有偏见。

  学训双优将是中国体教融合的必经之路

  其实,体育的教育价值绝非只给了孩子一个体育特长,而是给孩子带来全方位的成长。勇气、拼搏、合作、自信等通过体育锤炼的精神和品质,让体育特长生在其他领域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欧美国家的知名企业往往更青睐有着校队经历的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当然,国人对体育特长生的偏见确实也与中国长期以来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上存在一定问题有关,这也让学训双优必然成为中国体育特长生相关政策进行改革的方向。

  钟秉枢表示,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标准将有着明显提高,包括对考生的文化课要求和运动成绩要求。比如,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他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80%(现在,考生的高考成绩只要达到当地最低控制分数线的65%即可)。再比如,现在是二级运动员就可以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2024年起,必须是一级运动员才能报考。此外,考生进入学校后,也不再是什么专业都可以选,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才能选择体育之外的专业,否则只能选择体育类专业。毕业时,体育特长生的学业水平也将和普通学生的要求一致,他们的毕业论文也要进入抽检的行列。同时,对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要求也有提高,如果高校没有体育类专业,可能就无法再举办高水平运动队。

  钟秉枢认为,“通过这样的改革,为高校培养学训双优的高水平运动员奠定基础。此外,这个改革也应该放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审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也要纳入学校体系之中,他们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也是有较高体育竞技水平的运动员,为奥运会、世界大运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和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这项改革无疑将对中国的体育特长生培养和招生政策产生深远影响,钟秉枢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包括逐步让高校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如何提升学生的高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在高考录取中的比重,降低高考的一次性考试所占的比重;如何推动学校体育真正做到更多的勤练常赛;如何让家、校、社协同等。

  在李江华看来,谷爱凌、苏翊鸣的出现,修正了部分国人对体育特长生刻板、传统的印象。中国肯定会涌现出更多“谷爱凌家长”式的家长,会涌现出更多由家庭培养出来的精英运动员,但真正要从整体上去改变体育特长生的形象只能靠制度。

  李江华相信,将在2024年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倒逼体育特长生不得不努力学习,倒逼高中学校重视特长生的学业,倒逼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文化成绩不好的体育特长生将读不了大学,那么,学生所有在运动上的努力都会付诸流水。李江华认为,如果这项改革顺利,那时的高校体育特长生才会是体教融合的典范,才能成为我国传统意义上文武双全的人才,也才会彻底改变国人对体育特长生的固有印象和态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