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砲聲琅琅」台灣火器超簡史:19世紀台灣戰國的最高潮,槍砲已經是標準配備

文:戰國福摩薩

有人問到1862年八掌溪之戰的砲聲砲已武器都是哪一種,答案是琅琅冷熱兵器都有。冷兵器就是台灣那幾款,長槍長矛、火器刀劍、超簡潮槍藤牌之類的史世。這篇特別來講熱兵器的紀台經標部分,簡單摘錄每個時期的灣戰火器使用概況。

  • 18世紀的最高準配台灣火器紀錄

諸羅縣志紀錄,18世紀初中北部番社已經購入鹿銃用於打獵。砲聲砲已1722年巡臺御史黃叔璥在他的琅琅著述中,紀錄屏東的台灣魯凱/排灣部落,會到平原區交易鉛、火器鐵和火藥。超簡潮槍

1729年,史世巡臺御史赫碩色和夏之芳的記錄中提到,已經有平原墾殖者學習高地南島語,居住在高地部落販賣鹽、鐵、火藥和火槍,並教導當地人使用。

1780年代林爽文戰爭時,林軍會至山區開採和交易硫磺,也會從福建進口硫磺,配製成火藥。南路莊大田軍的火藥來源除了林爽文的接濟,也會在大武壠山區煮硝製造。

  • 「砲聲琅琅」的六堆人,連廟會也要開砲慶祝

鳳山縣采訪冊記錄,屏東六堆人在1832年沿著高屏溪「屠巨埠」時,在阿里港、阿猴與東港等地砲擊,「每日砲聲響震百里,縣治置若罔聞」。六堆兵鋒抵達水底寮與枋寮一帶被擋下來,主因是當地也是火砲之鄉,庄民也善用鹿銃,甚至有從地下「掘巨砲」抵禦六堆人的傳聞(估計是古董)。

貿易商也從府城和鳳山運百餘斤鉛藥到枋寮港接濟。紀錄上沒特別寫誰主導,但有可能水底寮豪族林淇泉(林萬掌之父,林有才的阿公)的調度。他的林萬記商號已經與鳳山有生意往來,他本人也有率領「團練砲勇」抵禦六堆人的紀錄。

六堆人不只戰鬥用槍砲,就算酬神慶會也會開砲慶祝,可謂「砲聲琅琅」,連鳳山縣治所在地都能感受到。有些西亞遊牧民族在婚喪喜慶時,眾人喜歡對空鳴槍表達慶祝和哀悼之意,大概就是那種感覺。

截圖_2023-05-06_下午4_48_18Photo Credit: Luuva @ CC BY-SA 3.0
六堆人的勢力範圍
  • 恆春半島也砲聲隆隆

美國記者達飛聲在《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寫到「瑯嶠地區的保力庄有能力製造火槍,這裡也是原住民物品供應中心,可以買到火藥子彈,也可以買到保力製造的極佳火槍,品質比清兵更先進。」保力與斯卡羅關係良好,彼此通婚,彼此互惠。

1836年,斯卡羅大戰土生仔二十一聯庄。斯卡羅有保力庄的火力支援,土生仔聯庄這邊依賴柴城社寮的貿易,也有20門大砲的陣仗,在柴城-社寮一線構築防禦陣地。

聯庄軍在戰鬥中占領龍鑾潭週邊,攻入斯卡羅的龍鑾社,迫使居民退守山谷。斯卡羅人一邊後縮龍鑾一帶的防線,但主力部隊北上包圍社寮與柴城,兩軍在城郊展開對峙並互相砲擊。

1837年林淇泉(對,又是他)與鳳山知縣幕僚林樹梅組成使團,從枋寮乘船到瑯嶠調停,遠在海上就聽到柴城城外的炮戰聲,因此改為在南方的社寮登陸。

  • 槍砲生產地遍佈全台,只是文獻上紀錄不多

陳宗仁在論文〈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中認為像保力這樣的槍砲生產地應該遍佈台灣各地,只是文獻上紀錄的不多。文獻史料提及的除了保力,還有台中的東勢與阿罩霧(霧峰)。

阿罩霧因為鄰近山區,居民精熟火器,也能自製。林文察與太平天國作戰時,林軍主要配備就是槍砲。遂昌縣志紀錄,清軍與太平軍主要武器是刀斧,林文察軍則善用槍砲,而且準度極高。浙江兵甚至會冒用林文察的軍號作戰。

  • 備有大量軍火的板橋林家

1850年代,板橋林家為了護衛擺接的產業,蓋了一座枋橋城,也就是現在板橋林家花園所在。外城牆上每一丈五尺就設有一個槍眼方便射擊。各大城門都有城樓,北門有特別設計一個高挑銃櫃。1855年當黃龍安攻打枋橋城時,林國華率領火槍手射擊,林國芳率領林家精銳衛隊衝鋒。

除此之外林家在各地的租館都備有大量軍火,且數量品項繁雜,根據林家總管在1890年代提供給總督府的帳目清冊,其中包括洋槍、來福槍、鳥槍、土抬槍、土槍、車砲、大砲、銅帽與無數彈藥。

  • 中壢總理帶100名火槍手出門收田租

1856年,根據〈淡新檔案編號22202案〉紀錄,中壢總理王作霖與金廣福姜殿邦率領包括100名火槍手在內的部隊,前往大溪墘庄處理吳順記土地產業下的抗租事件,最後成功從佃戶手上取得欠納的差額。

  • 19世紀戴潮春抗清開創台灣戰國的最高潮,槍砲已經是標準配備

1862年4月28日,戴彩龍右翼部隊渡過八掌溪,攻陷白沙墩。在清軍陣中的林有才(上述提到林淇泉的孫子)企圖奪回白沙墩,保護清軍左翼。但林有才的救援計劃失敗,一大原因是火槍隊彈藥用盡,向友軍澎湖兵勇商借火藥又被拒絕,結果整個救援部隊被前後包抄,澎湖兵的指揮官幾乎全戰死,林有才倒是順利逃脫。

1862年7月,林日成對嘉寶潭的陳耀發動兩路進攻,連破了數庄後,嘉寶潭岌岌可危。此時鹿港船隊抵達戰場,從烏溪逆流而上,在嘉寶潭以北的河岸登陸,帶了四門大砲與火藥前來支援陳耀,最後陳耀守軍成功擊退林日成。

塗庫領主陳澄清為了對抗戴潮春,除了在居館修築竹圍土垣壕溝等標準工事,也建有炮樓。他的慣用戰術是在正面連射火砲牽制敵方,再利用小股突擊隊從側背襲擊。

1864年,林文察與羅冠英圍攻小埔心,這是戴軍陣營陳弄的最後根據地。林羅聯軍架起大砲對陳弄居館砲轟。這個大砲原本還存留在埤頭鄉合興國小南邊,還有個牌子寫著西王陳弄抗清古戰場。但幾年前想去朝聖時,大砲與砲座已經被移除,很可惜。

這場戰爭中不少將領也都是死於中槍中砲:

  1. 陳澄清的弟弟陳澄江被砲火擊中身亡。
  2. 羅冠英率隊突擊陳弄居館,被火槍隊擊斃。
  3. 嘉義呂梓夫人在戰鬥中中砲身亡。
  4. 鄭大柴中砲身亡。
  5. 林日成攻打大甲時兩次中槍,而他的夫人是用點燃火藥的方式自殺。

總之綜觀整個19世紀中葉,是台灣戰國的最高潮時代,從紀錄文獻上看槍砲已經是標準配備,不論是攻城戰、守城戰和野戰,槍砲駁火都佔有一定比例。

(南投竹山聖義廟供奉,手持火槍的聖義元帥,相傳生前是19世紀與當地土匪槍戰戰死的官兵)
  • 18、19世紀台灣人都用些什麼槍?

18、19世紀台灣人用的火槍,幾乎都是西式火繩槍和自製鳥銃這類前膛槍類型,主要是這類槍枝構造簡單,容易操作,容易維修,也不難自製,因此成為台人常備武器之一。1860年代後歐美人大量進入台灣做生意,輸入的火槍數量與種類也越來越多。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