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揚名、不焦班像張琳琳
不想工作,心理如何拯救職業疲勞?
請問,天上你目前所有的上刑從業經歷中,在一家公司工作年資最久是場何多長時間?
有五年嗎?是不是八年都算長的了?那你知道金氏世界紀錄中,在同一家企業工作最久的拯救職業人,在那裡工作多少年嗎?答案是倦怠:八十一年又八十五天。創造這個紀錄的不焦班像是一位巴西人,瓦特.歐斯曼(Walter Orthmann)。心理他從十五歲就在一家紡織公司上班,天上一開始是上刑當送貨員,後來成為營銷經理。場何直到二○一九年,拯救職業高齡九十六歲的倦怠歐斯曼才離開這家他工作了逾八十年的公司。
對大多數人來說,不焦班像在一家企業工作八十多年,簡直有些難以想像。特別是在職業變換頻繁、雙向選擇極其容易的今天,大多數人可能三四年就會換一份新工作。為什麼我們很難長時間待在一家公司呢?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一個比較普遍的原因是職業倦怠,也就是對當下的工作失去了新鮮感。
你,成了企業睡人了嗎?
你是不是也有過像這樣的經歷?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或者幾年後,依然做著重複的事情,感覺身心俱疲,能量被掏空。每天上班就像上刑場,什麼事也不想做,什麼人也不想理,就只想耍廢。好不容易做完工作,終於熬到下班,第二天卻又開啟了這樣的死迴圈。
為什麼我們會時不時的感到職業疲倦,感覺很虛脫,整個人完全提不起動力?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這種疲勞感嗎?
職業倦怠,英文是occupational burnout,burnout有燃燒、耗盡的意思。最早是由德裔美國學者赫伯特.弗羅伊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提出的,當時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主要是關心教師、醫護人員等高強度的從業工作者。而今日,隨著當下激烈的行業競爭,朝九晚九,每週工作六天的工作模式,加上房價和物價等社會經濟壓力等原因,職場上有越來越多的人承受著內外雙重壓力,自嘲是「社畜」,時常處在一種無法擺脫的「職業倦怠」中。
心理學小科普
赫伯特.弗羅伊登伯格是一位心理師,根據實務經驗,提出倦怠(burnout)這個概念,也是最早提出這樣想法的其中一人。他認為,倦怠是一種因個人職業生涯所導致心理與生理上的耗盡狀態。後來,他和蓋爾.諾斯(Gail North)把這個過程分為十二個階段:1強迫證明自己、2更加努力的工作、3忽略需求、4衝突轉移、5價值觀重組、6否認暴露的問題、7退縮、8迥異的行為改變、9人格解體、10內心空虛、11憂鬱、12倦怠。
由於倦怠這個議題實在太重要了,國際上有很多標準化的倦怠測驗,其中馬斯勒職業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現在也有多種不同的版本,包括針對醫療人員、教育工作者等版本。這個測驗雖然多次被翻譯成中文,也用在研究中,但迄今還沒有正式推出中文版。
有一本關於職業倦怠的書,在台灣翻譯為《企業睡人——擊敗職業倦怠症》(The Truth about Burnout),我覺得用「企業睡人」這個說法,是很貼切的描述,也就是說,你雖然身體在這個企業中,但由內而外感受到一種疲勞感、無力感,甚至還可能有厭惡感。
這種倦怠感很難說清楚,但又有非常明顯的表現。社會心理學家克麗絲汀.馬斯勒(Christina Maslach)認為,嚴重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⑴ 情緒衰竭
這是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對工作完全提不起勁,只要想到要去上班,就覺得很沮喪,哪怕是去休假幾天,都沒辦法調整過來。我們常說「感覺身體被掏空了」,大概就是這種感覺。這種疲憊感,不僅是身體累,更是心累。(正看到這段的你,對現在的工作有這樣的感受嗎?)
⑵ 去人性化
就是當你處在職業倦怠期時,對待周圍的人態度比較冷漠,工作上也比較敷衍了事,好像看誰都不順眼,無論是老闆、同事,或者是客戶,總是迴避和他們溝通交流,只想快速逃離當下這個環境。(回想一下,當你處在倦怠期時,是不是有同樣的感受?)
⑶ 成就感很低
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經常認為自己的工作繁瑣枯燥,毫無價值,覺得自己無法發揮個人才能,沒有獲得成長等等。
以上三個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心好累,不高興,我不行。」今天的社會,誰都逃不過職業倦怠,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職場工作者百分之七十有輕微倦怠,百分之十三的人有重度職業倦怠。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些職業倦怠的跡象,可以試試看下面介紹的兩個方法。
每天做些微改變,用創新沖淡「老牛推磨」
職業倦怠雖然心理上讓你感覺很疲憊,但行動上卻不能怠惰,任由自己躺在那邊耍廢,這樣只會更加深你的倦怠感。
所以,第一個緩解職業倦怠的方法是,停止機械搬磚,每天做些微改變,用創新來沖淡「老牛推磨」。
- 改變方法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大學念國際經濟貿易的女生,大四的時候到一家外貿機構實習。原本她很期待能夠在這裡施展手腳,沒想到主管分派給她的任務,卻是貼發票。每天早上,她從財務部取來厚厚一摞發票,做好分類之後,再用膠水平平整整地貼好。周而復始,貼到第三十天,她有些坐不住了,心想:「我來這裡是學東西的,天天讓我坐在這貼發票,不是浪費人才嗎?」
於是這個女生找到她的主管,提出想要辭職的想法。那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主管,人很和藹,聽完她的話之後,什麼也沒說,把自己的筆記型電腦拿過來,打開一份EXCEL表單,跟她說這是自己十年前做的一份工作表單。當時她和這位女生一樣,去企業實習的時候,被分配的工作也是貼發票。每天重複做一樣的事情,讓她心生厭倦,覺得學不到東西,也動過辭職的念頭。
有一天,她貼完發票沒事幹,想說要不乾脆把這些發票統計一下,也能順便提升自己對辦公軟體的使用能力。於是她打開EXCEL表單,把經手貼過的發票都做了統計整理,一個月下來,她發現有些跟這家企業關係並不密切的小機構,在不斷的追加貿易訂單,而一些原本公司非常重視的VIP客戶,貿易訂單卻嚴重下滑。
她把這份統計資料發給了部門經理,並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她建議公司將注意力轉移到那些小機構上,維護好客戶關係。果不其然,這個建議被公司採納,而她也被提拔重用,畢業後留在這家公司。主管說完自己的故事後,跟這位女生說:「螺絲殼裡做道場,只要有心,再枯燥的工作,也能做出不一樣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