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稳供热!央企打响能源保供攻坚战
摘要:随着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雪橙色预警信号,多措能源保供也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并举从11月开始,稳供国家能源集团、热央三峡集团、企打国家电投等多家央企便“火力全开”,源保密集部署稳产保供,供攻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坚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刘昱汝 北京报道 随着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雪橙色预警信号,稳供能源保供也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热央 事实上,企打从11月开始,源保国家能源集团、供攻三峡集团、国家电投等多家央企便“火力全开”,密集部署稳产保供,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暖季央企加大能源供应力度,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同时,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提高清洁能源比例,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央企稳定供热有利于保障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的能源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央企做好迎峰度冬 国务院国资委11月16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专题会中强调,督促指导中央企业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 “包括加大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采购和储备,优化能源运输和分配体系,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使得人民在冬季能够享受到充足的暖气供应,不会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北京市博圣律师事务所白小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当前,能源央企正坚守在保供一线,坚决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守护万家“烟火气”。 比如中国海油各单位进一步落实冬季保供工作,其深圳分公司深入落实冬季保供工作要求,目前正以“1天1船油”的高频次及每天超23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8座移动式钻井平台、超60艘各类船舶开足马力,全海域开发井、调整井和增产措施作业点创历史同期之最。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储气库群作为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主力调峰储气库之一,成立保供专班,提前做好储气库注采调峰各项工作,确保天然气保供工作按表运行,实现“有令即采”。截至11月底,储气库群日产量为2500万立方米。 “今年11月,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发电量首次超过5.5亿千瓦时,创单月发电量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江苏大丰毛竹沙海上风电场11月发电量达9884万千瓦时,创并网后历史新高。”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持续优化精益运维水平,提升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力争打好年度“收官战”。 据了解,入冬以来,面对冬季燃料需求大、煤炭库存要求高的现状,中国华电福建区域统筹各电厂煤炭采购计划,保障电煤采购资金需求,全力以赴确保煤电机组电力能源兜底保供作用的发挥。截至11月底,公司所属四家煤电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222亿千瓦时。 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 在推动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并非此消彼长,而需要共同发力进而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实现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 对于提升传统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在王鹏看来,需加大投资力度,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输电、输油、输气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能源运输和配送能力;创新能源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合理规划能源储备规模和结构,提高能源应急保障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区、各中央企业要完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动调峰电源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保暖保供系统。 今年11月,北京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到2030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5%。 “支持新能源供热发展,构建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有利于改变单一燃气供热的热源结构,推动供热系统重构,更好地保障城市供热安全。”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发展新能源,可有效改善能源结构,并随着新能源供热技术进步和市场完善,新能源供热能力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也提出,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将大力发展地热、再生水等新能源供热作为支撑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6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对于未来能源发展,王鹏向本报记者建议,加大新能源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供热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广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拓宽新能源供热市场;建立健全能源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新能源供热产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借鉴国外新能源供热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注重多元化、清洁化、安全可靠和经济可行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推动新能源供热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白小勇向本报记者进一步补充道。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山东肥城:开展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
- ST大洲:公司收到阻止出境决定书
- 天风国际郭明錤:预计AppleWatchSeries3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停产
- 宁德时代回应涨价传闻:不予置评
- 地表水总铅的原子荧光法测定条件的优化研究(一)
- 托克CEO:油市每日少供应200
- 创维数字:拟以1亿元
- 国家卫健委:当前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向所有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的劳动者表示敬意
- 郑钦文惜败对手止步四强
- 南侨食品:2月净利同比下降43 59%
- 北京现代2025年年销目标52万辆纯电车型占比20%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6G通信指标相比5G将有10
- 维护消费者尊严无小事 上海一商家因言语不当被处罚
- 俄称击溃乌民族主义武装分子“顿巴斯营”
- 发改委: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
- 快讯:特高压概念股拉升
- 【网络中国节·元宵】千灯共舞迎元宵 蛇年泉州元宵花灯焕新登场
- 两市融资余额减少70 84亿元
- 吉林昨日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902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563例
- 绿城水务:股东宏桂集团拟减持不超过1%
- 搜索
-
- 友情链接
-